當前位置: 首頁 > 薦讀

胡某宇事件,留下的思考不應止于“破案”

來源:環球時報 丨 作者: 丨 時間:2023-02-03 丨 責編:唐華

2月2日,江西省、市、縣聯合工作專班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胡某宇事件調查情況。發佈會詳細通報了圍繞這一事件的調查情況,並展示了大量相關證據和鑒定結果,得出胡某宇係自縊死亡、屍體發現地係原始第一現場的結論。受到輿論高度關注、一度撲朔迷離的胡某宇失蹤事件,至此有了一個總體清晰、合理的脈絡。

應當説,這次發佈會是嚴謹、細緻,並且實事求是的,得到了絕大多數希望追求真相的網友認可。發佈會公佈了許多關鍵細節,包括胡某宇屍體發現情況、屍檢結果,以及其失蹤前的心理狀況等,這些細節對警方的調查結論形成強有力的支撐,並有針對性地回應了此前網上流傳的諸多猜測和疑點。比如,發佈會通過3D形式還原了屍體發現地現場的情況,直觀顯示出該地點的確十分隱蔽,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開了對此前相關搜尋的疑問。此外,胡某宇屍體縊吊狀態、血型和錄音筆內容等細節,也瓦解、粉碎了那些天花亂墜的陰謀論。

隨著真相大白于天下,圍繞胡某宇失蹤事件的迷霧正快速散去。這件事也的確應當告一段落,還逝者一個安寧了。胡某宇在監控下“離奇失蹤”,由於存在許多盲點和巧合,公眾期待一個有説服力的解釋,是合情合理的,網友對真相的尋求也體現著一種樸素的正義感。然而該事件被推到今天的熱度,其中有諸多不尋常的因素,它們本是不應該出現在這一事件當中的。

需要看到,一些網路博主腦補出很多離奇劇情,甚至有人製造各種聳人聽聞的虛假資訊,借此事瘋狂吸粉引流,將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變成一場自媒體的狂歡。這不僅對公安機關的正常工作形成干擾,也給當事人家屬帶來巨大傷害,同時在社會上挑唆對立、引發恐慌。目前公安機關已對少數人員依法進行了打擊處理,我們認為,應當加大對網路造謠、網路暴力的依法打擊力度,讓相關處理起到足夠警示作用,對那些試圖利用熱點事件造謠生事、亂帶節奏、網路行銷的行為形成有效震懾。同時,網友也要提高辨別力,保持頭腦冷靜,不要成為情緒的消費品。

也要看到,官方通報的及時、公開、透明,與輿論形成良性互動,對於贏得信任、凝聚共識至關重要。近年來,有大量受到廣泛關注的社會事件,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輿論喧囂之後,最終讓它們平息下來的都是權威、準確和全面的官方資訊,網路上的各種傳言無法、也不可能取代嚴謹調查的“一錘定音”。而隨著自媒體的發達,對官方如何回應輿論關切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用公開透明、實事求是和坦誠的態度直面輿論,讓權威資訊跑贏不實資訊,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輿論場上相關亂象的出現。這一點當然很難,但卻應當成為努力的方向。

總體而言,胡某宇的“失蹤”仍屬個案,但其“失蹤”的原因卻有一定的代表性,再次暴露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建立相應心理疏導、干預機制的緊迫性。胡某宇在考入致遠中學後逐漸出現適應困難,並因此産生厭世、輕生的傾向,這並非難以覺察,如果學校和家庭對那些早期苗頭予以更大的重視,及早介入,悲劇有可能得以避免。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根據世衛組織的數據,自殺排在15-29歲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如何讓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更好地適應環境,健康成長,應當成為胡某宇事件留給我們的最大思考。

當意外死亡突然降臨在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身上,對家庭、學校和社會來説,都將是揮之不去的陰影。我們希望胡某宇的家屬能儘快走出傷痛,也希望整個社會對這一事件的關注回歸到它本來的軌道,那就是如何讓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