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薦讀

【發現最美 你評我論】“華龍”展雄姿,“雙碳”添羽翼

來源:中國網 丨 作者:雷鐘哲 丨 時間:2022-07-30 丨 責編:樂水 安然 宇馨

雷鐘哲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近日,中央網信辦網路社會工作局、國家原子能機構新聞宣傳辦公室、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主辦,中國網與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承辦的“發現最美 你評我論”—“走進華龍一號”網評品牌活動,走進我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創新成果——“華龍一號”示範工程,帶領網民近距離感受“大國重器”的硬核力量。

3月25日,“華龍一號”示範工程全面建成投運,標誌著中國核電技術水準和綜合實力邁入世界第一方陣,有力支撐了中國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

最近,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批量化工程喜訊頻傳:福建漳州核電2號機組首臺蒸汽發生器吊裝成功、海南昌江核電3號機組非能動堆腔注水箱模組二吊裝成功。兩台“華龍一號”在建機組相關設備的成功吊裝,為“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提供有力的示範實踐和技術支撐。

目前,支撐人類社會正常運轉的三大主力能源,或者説電能生産的三大支柱,分別是火電、水電與核電。為了保護地球家園,人類必須在綠色低碳轉型、應對氣候變化上邁出大步。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的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的“雙碳”目標,是向國際社會作出的鄭重承諾,也是內在發展的必然選擇。發展核電等清潔能源,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

40年前,中國核電處於起步階段,大到壓力容器,小到一根電纜、一顆螺絲釘都需要進口。40年來,中國核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特別是“華龍一號”的面世,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與智慧財産權限制,實現了核電從跟跑到並跑的跨越。

核能是清潔、低碳、可靠、高效能源,在保障能源安全和社會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僅福清核電站年發電量已達500億度,相當於三峽水電站年發電量的二分之一,相當於減少排放二氧化碳4000萬噸、二氧化硫13萬噸,還相當於植樹造林3.5億棵。福清核電基地正用實際行動為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併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積極力量。

“華龍一號”這一大國重器、硬核力量,是中國在核電領域打造的最閃亮名片,交出的最耀眼“成績單”,也是中國為踐行“巴黎協定”、兌現“雙碳”承諾彰顯的中國擔當、作出的中國貢獻。

中國擔當、中國貢獻,還體現在中國核電技術走出國門、福蔭人類上。在海外,“華龍一號”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k2機組已于2021年5月21日投入商業運作,今年k3機組也投入商業運作。兩台機組投運後,可以支撐巴基斯坦近1/3的電力缺口,為巴基斯坦2030年清潔能源使用佔比達到60%的目標貢獻力量。

中國與世界共用核電發展成果。2月1日,阿根廷核電公司與中核集團正式簽署阿根廷阿圖查三號核電站項目設計採購和施工合同。此外,中國已經與多個國家達成了合作意向,未來除了在國內批量化建設,還會在更多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讓當地民眾共用發展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福島核事故的發生,讓核電安全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計劃,更是引起日本民眾與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中國“華龍一號”核電工程的四道安全屏障,可滿足國際最高要求,具有抵禦商用大飛機撞擊、抗九級地震的能力。今天,“華龍一號”核電技術已經在國界之外發揮作用,為全球“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助力。中國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核能技術,正以實際行動,為攜手打造核能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責任編輯:樂水 安然 宇馨)


專欄
薦讀
專題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