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品質發展要用好科技創新關鍵變數
文 | 陳慶修 全國機關事務管理研究會副秘書長
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數”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發展是創新驅動的發展,要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創新是高品質發展的第一動力
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科技創新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是增強經濟韌性、釋放發展潛力的關鍵支撐。要堅持以科技創新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科技創新推動動力變革。動力變革的核心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動力變革是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和基礎,動力變革主要源於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具有滲透性、擴散性、帶動性,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為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唯有激活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充分釋放科技這個第一生産力,才能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舉例説明,人工智慧推動新能源汽車實現智慧網聯,就是以科技創新實現動力變革。以科技創新推動動力變革,要從吸引聚集高素質人才、優化創新環境、前瞻性佈局創新鏈、瞄準未來前沿技術研發等方面著手,強化關鍵核心技術供給、構建高水準創新型企業集群、加快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高起點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
科技創新推動效率變革。效率變革反映投入産出關係與資源配置的優化,其核心是要素配置結構優化、投入産出效率提升。科技創新可以推動要素由低效益領域向高效益領域轉移,促進資源高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提升全要素生産率。例如,製造業智慧化轉型可有效提升企業效率:通過提升經營主體的預測、規劃和管理能力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精準預測市場需求,幫助制定更精準的生産計劃和市場策略,減少資源錯配,從而提升市場整體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實時監控和分析生産流程、供應鏈數據、員工技能和績效、能源投入與消耗等,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效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慧以其圖像生成、代碼生成、智慧建模、決策輔助、知識管理等能力,賦能研發設計、生産製造、運營管理而推動效率變革。
科技創新推動品質變革。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也是品質提升的根本保障。高品質的産品,技術含量高、安全性能好、智慧化和自動化程度高。科技創新通過改進生産工藝、提升産品技術含量及開發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産品而實現品質變革。例如,普通鋼鐵大量過剩,而高端特種鋼供不應求,究其原因是科技創新推動了品質變革。從宏觀角度來説,品質變革的關鍵在於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不斷優化産業産品結構,實現高品質發展。例如,以人工智慧改造提升傳統産業,通過人工智慧技術與傳統産業深度融合,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從而實現品質變革。因而,實現品質變革要立足科技創新,在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的同時培育壯大新興産業、佈局建設未來産業,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準動態平衡。
科技創新要面向高品質發展
面向高品質發展,必須堅持科技創新的戰略先導地位,圍繞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佈局建設未來産業,聚焦支撐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力求搶佔先機、贏得主動。
以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傳統産業是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根基,也是我國製造業發展的基本盤,是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中之重。科技創新是驅動發展的關鍵因素,數智化轉型是傳統産業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可行路徑。要加大研發投入、推進科技創新、整合要素資源,實現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傳統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改造提升。在高端化發展方面,加強行業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先進製造基礎工藝的研發推廣,推動産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在智慧化發展方面,將數字技術融入生産製造和運營全過程,加快資訊化、智慧化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在綠色化發展方面,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積極構建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應用,促使産業價值鏈延伸、産品附加值提升。
以科技創新培育壯大新興産業。新興産業是知識密集型的高技術産業,對前沿技術的依賴度高,是品質效益好、技術領先、支撐帶動強、資源消耗低的産業。新興産業是隨著新的科技創新成果而出現的産業,具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集約等特點,是高品質發展的新途徑。科技創新打破原有産業邊界,通過提升全要素效率、促進産業鏈協同創新、激發新業態新模式等方式,創造新的價值空間,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産業體系,從而有力促進新興産業崛起。以科技創新培育壯大新興産業,要加強科技創新投入,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重點産品、拓展場景應用,按照技術有前景、産品有市場、産業有基礎的原則,推動新興産業成長為先導産業、支柱産業,成為引領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
以科技創新佈局建設未來産業。未來産業是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於孕育萌發階段或産業化初期,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産業,是催生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領域,包括未來製造、未來資訊、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等方向。未來産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方向,是經濟增長的活躍力量,有望培育發展成先導性支柱産業,是形成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陣地,也是高品質發展的潛力所在。要提前謀劃未來産業,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攻關工程,體系化推進重點領域技術攻關,加快顛覆性技術突破,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推動跨領域技術交叉融合創新,提升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轉化效率,圍繞新質生産力佈局建設未來産業。
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要緊緊圍繞高品質發展,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戰略目標,以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為主線,重視原始創新、加強整合創新、強化開放創新,創造更多高水準科技供給,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讓科技創新成為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引擎。
重視原始創新。原始創新是最根本的創新,相對於二次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逆向創新等而言,原始創新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原理性主導技術等創新成果,可開闢前所未有的産業新方向、實現發展理念的新跨越。從創新性質看,原始創新是“無中生有”的質變、“從0到1”的首創;從創新過程看,原始創新具有前沿探索性和不確定性,是不連續、小概率事件;從創新成效看,原始創新具有前瞻性、突破性和顛覆性,存在被承認的非共識性和滯後性等特徵。原始創新在對科技自身發展産生重大牽引作用的同時,對産業形態和經濟結構帶來重大變革,在微觀層面上將引發企業競爭態勢的改變,在宏觀層面上則有可能導致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競爭格局的重新形成。
加強整合創新。整合創新相對於單項創新、分散創新等而言,表現為整合式創新、融合創新、融通創新、系統性創新等。科技競爭比拼的不僅是單項創新和單項技術突破,更是技術體系、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的系統競爭。對於原始性技術創新與重大發明專利都較稀缺的我國及我國企業來説,整合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在推動重要前沿方向實現技術突破的同時,要加強基礎能力、系統能力和創新生態建設,鞏固提高一體化戰略科技能力,強化基礎理論和底層技術支撐,提升整合創新水準,為科技支撐發展力、保障生存力提供系統性支撐。要圍繞具有較強技術關聯性和産業帶動性的戰略産品和重大項目,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科技重大項目,推動重點前沿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甚至整體性突破,引領技術變革和産業發展方向。
強化開放創新。開放創新相對於自主創新、獨立創新等而言,表現為合作創新、協同創新、共同創新、開源創新等。我國作為大國參與競爭合作,必須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的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與此同時,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創新資源在世界範圍內加快流動,各國經濟和科技聯繫更加緊密,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決所有創新難題,唯有開放合作才是正道。科技創新必須具有全球視野,通過高水準開放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充分借鑒人類科技進步成果,更好整合運用全球創新資源,高效提升自主創新、整合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