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賦能餐廚垃圾資源化管理及動態調控
文 | 戴睿玲 謝亞軍 湖南工商大學國際商學院
餐廚垃圾作為城市有機廢棄物的重要組成,其資源化利用與動態調控能力直接關乎城市環境治理效能與迴圈經濟發展品質。傳統管理模式因收運低效、監管碎片化、資源化率不足等問題,難以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需求。湖南工商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基於全生命週期的餐廚垃圾資源化管理及動態調控研究”課題組發現,近年來,以數字化、智慧化為核心的資源化管理體系逐漸成為破局關鍵,通過構建“收運─處置─監管”全鏈條閉環,推動餐廚垃圾從“環境負擔”向“再生資源”轉化。
技術賦能:動態調控的數字化基石
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需要先進的技術支援。例如,厭氧發酵技術雖然可以將餐廚垃圾轉化為沼氣和沼渣,但該技術對垃圾的預處理要求較高,且發酵過程需要嚴格控制溫度、酸鹼度等參數。目前,我國在餐廚垃圾預處理技術、發酵設備的穩定性以及資源化産品的品質控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限制了資源化利用的效率和規模。通過技術賦能實現餐廚垃圾資源化管理體系的動態調控,對提高餐廚資源化利用效率意義重大。
其一,全面升級智慧收運調度系統。搭建物聯網與大數據的智慧調度平臺,系統整合天氣、交通、垃圾量等數據,動態優化收運路線,降低垃圾運載工具空駛率;建立智慧化“預警”機制,實時監控收運車輛GPS定位與稱重數據,確保日産日清,有效監管非法傾倒行為。其二,深度開發精細化預處理技術。創新升級固液分離技術,提高餐廚垃圾有機物回收率與金屬、塑膠等雜質截留率;系統開發餐廚垃圾智慧化分類處理技術及資源再開發技術,提高能源迴圈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其三,系統提升能源化與高值化利用率。深化厭氧發酵、黑水虻養殖等技術研發力度,促進餐廚垃圾向沼氣、生物柴油、昆蟲蛋白飼料等高附加值産品轉化;開發餐廚資源化産品的數字化銷售平臺,促進資源化産品的的市場流通與生活生産應用,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資源化率。
制度創新:動態調控的政策保障
餐廚垃圾的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包括環保部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餐飲行業協會等。由於各部門之間的職責劃分不夠明確,協調機制不完善,導致在餐廚垃圾的收集、運輸、處理等環節出現管理漏洞。推動餐廚垃圾資源化管理穩健運作必須建立健全監管制度。
一是要不斷完善餐廚垃圾管理法規體系,促進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具體化,堅持“誰産生、誰負責”原則;建立收運處置一體化特許經營模式,提高餐廚垃圾處理運營商的工作積極性;建立階梯收費制度,引導商戶源頭減量;將餐廚垃圾管理納入城市運作管理服務平臺,實現跨部門數據聯動與執法協同。
二是要系統搭建智慧監管網路體系。打造全過程智慧化監管模式,在源頭端建立商戶臺賬分類記錄系統,在運輸端利用AI攝像頭進行實時抓拍,在處置端通過電子聯單實現全流程溯源;搭建餐廚垃圾的“全生命週期大數據平臺”,全面整合餐廚垃圾容量、處理量和再生産品量的鏈條數據,以便及時查改並修補監管漏洞。
三是要建立有效的市場化激勵機制。豐富宣傳教育、社區活動等方式,動態引導公眾的環保意識和行為習慣;推行“積分制”,通過為市民有效參與垃圾分類對其進行物質或榮譽獎勵,不斷提高市民地參與積極性;鼓勵政府、機關、企業優先採購餐廚垃圾再生品,促進餐廚資源再迴圈,破解市場梗阻。
模式打造:動態調控的實踐探索
餐廚垃圾資源化管理的動態調控,本質是運用數字化、制度化的“智慧之鏈”,將餐廚垃圾實現從“環境難題”到“發展紅利”的根本性轉變,這不僅關乎城市治理現代化,更是踐行“兩山”理念、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一環。打造系統化的餐廚垃圾資源化動態調控模式,必須更加注重模式探索。
其一,要進一步加強智慧化技術與餐廚垃圾資源化管理體系的融合創新。要全面探索職能技術在收運場景的應用,實現車輛調度、故障預警的毫秒級響應;拓展數字化思維在新型轉化技術中的探索創新,挖掘高效益的迴圈資源模式;提高數智化硬體設備設施的配置程度,促進處理設施的運作穩定性與處理工藝過程參數的準確性;建立數智化數據分析模式,科學制定收集運輸路線和時間表,優化運輸成本和時間效率。
其二,要進一步深化管理政策與餐廚垃圾資源化管理體系的協同共建。嘗試將餐廚垃圾管理納入城市碳達峰碳中和考核體系,實施差異化階梯收費政策,並通過稅收優惠、綠色金融等工具培育産業生態;建立健全餐廚垃圾資源化管理監管體系,加強對處理設施、運輸車輛和分類投放的監管;制定明確的監管標準和評估指標,定期對處理設施的運作效果、環境影響和經濟效益進行評估,通過資訊公開和公眾參與,增強監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其三,要進一步端正公眾對餐廚垃圾資源化實施過程的參與態度。開發“垃圾分類積分商城”等數字化工具,結合社區志願者行動,全面提升公眾參與度,構建全民共治格局;全面加強餐廚垃圾分類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的分類意識;制定明確的分類標準和投放要求,引導居民和餐飲業者正確分類餐廚垃圾;設立專用收集容器和標識,方便公眾分類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