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就業適配性和穩定性
文 | 鮑春雷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智庫工作辦公室主任、研究員,中國勞動學會副秘書長
重點群體就業穩定,是保持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的基礎。實踐和經驗表明,重點群體就業既有一般性特徵,也有其特殊性,需更加注重增強就業的適配性和穩定性。
首先,總量壓力較大。我國每年有超1600萬城鎮新成長勞動力、1100多萬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另外農業勞動力仍有轉移空間。我國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部分企業生産經營困難,賬款拖欠問題仍較突出,解決好數量龐大的重點群體就業問題面臨較大壓力。
其次,就業易受影響。當前,我國發展既存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挑戰,也面臨新舊動能轉換的壓力,特別是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對傳統崗位將産生大量替代,據麥肯錫發佈的《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經濟潛力》報告,2030年至2060年間生成式人工智慧將取代50%的職業。部分重點群體就業技能不足,往往更容易受衝擊。
再次,就業訴求多元。重點群體就業具有一定共性特徵,但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如高校畢業生主要是專業適配、擇業觀念和職業轉換等問題,農民工主要是技能提升尚難滿足産業發展需要的問題,就業困難人員主要是隨著年齡增長、能力下降而導致的再就業難度加大問題。需針對不同重點群體,做好分類施策、精準幫扶。
因此,增強就業的適配性和穩定性,需把握好以下幾個“結合”。一是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要把促進重點群體就業作為一項重要職責,做好兜底保障。二是增加需求和強化供給相結合。既要從需求側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為各類重點群體創造充足的就業機會,又要在供給側增強重點群體就業能力,促進人崗有效匹配。三是擴大規模與提升品質相結合。既要注重就業數量的合理增長,為穩定重點群體就業創造條件,又要促進就業品質的穩步提升,幫助重點群體實現更高品質、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就業。四是普惠支援與精準幫扶相結合。既要健全積極的就業政策體系和就業促進機制,不斷提升就業政策和服務惠及度,又要結合不同群體的實際特點,提升政策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五是就業促進與兜底保障相結合。既要增強重點群體就業的內生動力,又要強化與生活保障類政策的協同聯動。
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就業保持總體穩定的支撐條件堅實穩固。未來一個時期,可從以下方面著力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進一步增強就業的適配性和穩定性。
拓展重點群體就業空間。完善産業發展和就業促進的支援政策,提高穩崗擴崗專項貸款授信額度,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加力支援就業創業。加大對中小企業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保障制度。
統籌做好各類重點群體就業支援。始終把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重中之重,以擇業新觀念打開就業新天地。促進農民工外出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穩住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和務工收入,做好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服務。
提供更加精細化的就業服務。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重點群體就業幫扶機制。完善就業服務內容,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培養,推動人工智慧技術賦能就業服務,不斷提升就業服務專業化水準。積極開展專項服務,在有序實施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民營企業招聘周、啟航計劃等專項活動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重點群體的就業需求提供更加精準的就業促進服務。
增強重點群體就業能力。聚焦就業擴容提質的新領域,合理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加快對重點緊缺人才的培養。積極開發新的職業序列,健全職業技能標準和培訓體系。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在培訓資金投入、設施建設、企業參與等方面加大支援力度。暢通技能人才發展通道,合理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準,鼓勵重點群體通過技能提升實現更高品質就業。
加強重點群體權益保障。加大勞動力市場對年齡、性別、戶籍等就業歧視的整頓力度,確保實現公平就業。強化就業政策與生活保障類政策協同聯動,為難以實現穩定就業的困難人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