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終結結核病目標 主動篩查推動關口前移是關鍵
日前,經國務院同意,九部門共同印發《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2024—2030年)》,為我國結核病防控畫下路線圖。距離實現聯合國2030年終結結核病流行的宏偉願景只剩6年時間,作為結核病高負擔國家,我們該如何落實規劃、實現終結結核病目標?
12月8日,由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主辦的“策略技術升級,終結結核病有望提速”媒體研討會在京召開。圍繞結核病主動篩查、國內外結核患者主動發現方式的探索與實踐等話題,與會專家表示,要實現終結結核病目標,強化主動篩查、儘早發現患者是重要途徑之一,隨著新技術手段的日益完善,我國應強化結核病主動篩查,加強重點人群早發現、早治療,加速推進終結結核病的目標。
“在我國,平均每2分鐘就會發現3名結核病患者,不到3小時就會發現1例耐藥結核病患者。”研討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結控中⼼主任趙雁林分享的一組數據表明,我國結核病防控的形勢仍不容樂觀,每年新發結核病患者約74.1萬人,每年新發耐藥結核病2.9萬人,位居全球結核病高負擔國家第三位。趙雁林認為,耐藥、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疫情地區分佈不均衡等問題依然制約著我國結核病防控。圍繞這些問題,新發佈的《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2024—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從優化服務體系、強化主動篩查、規範治療管理、加強預防措施、強化政策幫扶、強化社會動員等六個方面提出18條具體舉措,從“防、治、管”全流程對防治工作提出要求。“結核病50%-70%的傳播是發生在診斷之前”,趙雁林説,如果能夠儘早發現患者,就能大大降低結核病的傳播。
目前,結核病防控仍以因症就診為主,然而患者從出現症狀到其前往醫療機構進行就診,期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結控中⼼副主任張慧介紹,現有監測數據顯示,2018至2022年,我國肺結核患者延遲就診的中位數為29天,而從首次出現症狀到就診超過14天的患者延遲率約為60%。除了延遲就診患者,還有大量未被發現的無症狀結核病患者也會加速結核病傳播。
世界衛⽣組織駐華代表處技術官員陳仲丹介紹,全球的一項文獻綜述顯示,大約82%的結核病患者沒有持續性咳嗽,62.5%的患者沒有咳嗽症狀,沒有症狀或者症狀不典型,一方面患者就不會去就診,另一方面,臨床醫生也不會懷疑結核病,因而導致就診和診斷延遲,以及漏診。陳仲丹認為,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系統性結核病篩查對應對病例延遲診斷、提高結核病檢出率減少結核病傳播都具有重要作用。
實踐證明,主動篩查能夠減少診斷延遲和改善治療效果,降低結核病的社區傳播風險。陳仲丹和張慧也分別從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的實踐案例證明了主動篩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陳仲丹介紹,前不久一篇對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地區通過大規模胸片X線篩查開展肺結核病主動發現的研究顯示,大規模篩查對於降低結核病發病率是有效果的,篩查改變了該地的結核病的流行軌跡,單次高覆蓋率的篩查不僅顯著提高了病例的發現率,還加速了篩查後結核病發病率的下降。我國的主動篩查自“十二五”規劃時已經開始推行,張慧介紹,全國不同地區針對HIV感染者、肺結核患者密接者、老年人群等開展主動篩查,相關的研究和各地的實踐均證實通過開展結核病主動篩查,我們能夠早期發現很多患者。
《規劃》出臺後,我們該如何落實、破解現實中遇到的主動篩查困難?與會專家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高級項目官桓世彤認為,新技術的應用將有助於患者主動發現範圍的拓展,進一步降低篩查的成本。他解釋道,新冠疫情之後,中國的診斷行業快速發展,比如目前基於舌拭子標本的分子檢查技術相較于目前痰標本分子診斷技術價格大幅下降,未來這一技術如果能得到廣泛應用,將大大提升主動篩查的可操作性和成本效益。此外,如今熱門的人工智慧技術在結核病篩查中也大有可為,“通過AI可以輔助診斷,也可以更精確地劃分篩查人群,結核病熱點地圖分析是目前全球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桓世彤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