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夯實基礎
文 | 鐘柏昌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資訊技術學院學術分委員會主任、教授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探索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實施途徑,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通知從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開發普適化教學資源、推動規模化教師供給、組織多樣化交流活動、做好城鄉統籌等方面進行了部署,為中小學校加強人工智慧教育提供了制度安排,具有重要意義。
人工智慧技術迅猛發展,已經成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並且已經深度融入生産生活,推動技術創新與産業升級。可以説,能否在人工智慧領域掌握主動,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當下,各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尤其激烈,而人才無疑是競爭的關鍵。有數據統計,我國人工智慧領域人才總缺口高達500萬。而且,有機構預計2030年中國對AI專業人員的需求將增至2022年的6倍。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必須從青少年抓起,為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厚植基礎、儲備力量。而且,雖然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成為人工領域的專門人才,但在智慧時代,掌握使用人工智慧能力,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與技術、社會的關係,這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近年來,很多地方和學校積極開展了人工智慧教育的探索,但在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上往往局限于過往編程教育、機器人教育、創客教育乃至上一代人工智慧技術,未能與時俱進對接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發展。對此,通知要求構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統籌資訊科技、科學類、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和課後服務,一體化實施。通知還要求注重培養學生利用人工智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力推進基於任務式、項目式、問題式學習的教學,並明確了小學、初中、高中的教育目標定位和內容要求,為師生的教與學指明瞭方向。
我國人工智慧教育起步較晚,在中小學學校加強人工智慧教育面臨師資不夠、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迫切要求廣泛匯聚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共用。通知要求分批設立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基地,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的人工智慧實驗室、展廳等場館向中小學校開放,開發適合中小學生的人工智慧教育資源。同時,還要求推動規模化教師供給,將人工智慧教育教師培訓納入計劃,提高教師專業化水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充實人工智慧教育教師隊伍,積極引進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中符合條件的專業人才作為人工智慧兼職教師。這些舉措無疑有利於破解加強人工智慧教育的資源瓶頸,推動人工智慧教育更好落地。特別要強調的是,人工智慧教育不僅涉及軟體還涉及硬體的支援,不僅涉及電腦科學還涉及物理科學、神經科學、工程學等學科,因此,特別需要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工智慧教育優質資源的持續供給,提供廣泛而真實的教育場景,實現人工智慧的産教融合和雙向發展。
加強人工智慧教育要兼顧公平與效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通知不僅要求實現優質資源共用,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開設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欄目,還強調要做好城鄉統籌,加大對農村和邊遠地區學校的支援力度,推動教師流動,利用網路平臺實現城鄉學校人工智慧教育相關課程互聯互通。這對於讓所有學生共用人工智慧教育的紅利,防止數字鴻溝的出現,促進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積極的意義。2024年初教育部發佈了一批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基地名單,進一步加強人工智慧教育,要在此基礎上分批設立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基地,發揮這些教育基地的引導引領作用。加強人工智慧教育,師資是關鍵。要堅持職前職後並舉,不僅要鼓勵高校開設人工智慧教育相關專業,著眼未來培養人工智慧教育教師隊伍,同時還要求各地要將人工智慧教育教師培訓納入計劃,分層分類開展培訓,整體提高教師專業化水準。
只有凝聚各方力量,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各方力量,才能實現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的重任,更好培養面向未來、具備人工智慧素養的新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