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智庫中國>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經濟安全與社會風險治理

2024-12-02 15:45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第八屆“中國社會風險治理高層論壇”在京舉行

中國網12月2日訊(記者蔣新宇)11月30日,第八屆“中國社會風險治理高層論壇”在京舉行。論壇聚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經濟安全與社會風險治理”主題,旨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並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我國經濟安全與社會風險治理的相關議題進行專業研討和交流。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過勇教授在開幕致辭中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已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明確的戰略部署,其中特別強調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係,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當前,我國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新形勢新挑戰,如何更好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關注經濟安全與社會安全協同聯動,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切實保障國家長治久安,成為我們需要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要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

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栗崢在開幕致辭中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決策部署,明確將建設更高水準平安中國,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體系機制,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作為當前和今後工作的著力方向,這為舉辦本次論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經濟格局,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對生産關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改革發展事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和挑戰,必須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統籌好發展和安全之間的關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以高水準安全保障高品質發展。

國務院參事、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社會風險評估研究中心專委會主任薛瀾教授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當前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全球性問題日益加劇,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動蕩變革期。這種新形勢下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調整,還包括技術革命、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多方面的挑戰。特別是,隨著人工智慧發展進一步提速,引發了關於人工智慧接近“技術奇點”的熱烈討論。他認為,人工智慧技術目前存在五個方面的治理難點與挑戰:一是技術發展和技術治理不同步;二是監管者和被監管者資訊不對稱;三是風險防範成本和效益不對等;四是機制複合體治理不協調;五是地緣政治環境不穩定。因此,有必要重視討論人工智慧帶給社會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主旨發言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江小涓教授分享了數字時代的經濟社會安全中與治理相關的三個新議題。她詳細探討了數字社會正義、數字經濟權益以及個人數字權益等關鍵問題。她指出,對於數字時代的新型安全問題,要有用數字技術進行治理、對數字技術進行治理和數字社會的本質安全治理三個層面來思考。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演算法秩序成為決定個體“可知”“可得”與“可為”的重要因素。數字技術的應用不僅增強了對傳統和新型安全問題的處理能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在數字時代,經濟社會安全問題呈現出新形態,舊有的平衡被打破而新的平衡尚未形成,這不僅強化了一些傳統安全問題,還引發了普遍的緊張感和無序感,亟需有效應對。這是我們這個領域研究者的時代責任和學科發展機遇。

中央財經大學校長馬海濤教授基於總體國家安全觀視角深入探討了我國財政安全的內涵、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實現路徑。他強調,確保財政安全是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關鍵要素之一,對於強化經濟安全基礎至關重要。一個穩固的財政基礎能夠為國家的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保障提供堅實支撐。通過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強債務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財政安全水準,為國家長遠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石。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朱正威教授以“面向高品質發展的社會風險治理”為題進行了分享。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下,中國需要以制度迭代和政策創新實現制度型開放和整合性改革。然而,現代社會風險以跨域性和不確定性為特徵、小概率事件也隱含著系統性風險,改革與發展本身也存在著複合型風險,這種複合型風險災害與治理主體間的張力愈加明顯。為此,在大安全大應急的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系統整合改革、以系統整合思維推進社會風險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基於系統整合思想實現社會風險治理體系的韌性提升。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蔡勁松教授從文化賦能社會風險治理的角度進行了分享。他以侗族文化為例,闡明瞭文化與社會風險治理之間緊密的聯繫。蔡勁松教授將文化視為一個生命體,並從精神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以及行為文化建設四個維度來探討其作用。他倡導以共軸式的文化治理模式確保核心治理目標能夠有序平穩並保持有機平衡。

圓桌論壇環節,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國家風險治理與保險服務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保險學會副會長李曉林,就“經濟安全與社會風險治理目標下的保險演和風險及其路徑、底層邏輯和最終歸宿”進行了深入探討。他指出,風險治理的核心在於風險要素結構治理,要通過“風險演和”過程,運用組合處理、隔離處理和匹配處理等方法進行風險管理。其中保險能夠重組風險結構,穿越或改變原有的風險分級與風險觀分層,從而干預涉險行為,促進應險資源的有效配置,為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援。

浙江省委政法委鄭琪處長圍繞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這一社會風險源頭預防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分享了浙江省逐步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體系建設和數字賦能的經驗。在強化監管和規範行業方面,浙江通過省級地方標準提高社會風險評估第三方機構的評估質效。這些舉措在保障高品質發展、確保社會安全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風險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張強深入探討了在超級不確定性時代構建公共安全共同體的三條韌性路徑:首先,要強化多元應對的紅線,通過制定和完善敏捷性應急預案來提高安全治理共同體的應急能力;其次,要夯實社會福利的底線,促進民眾在常態下包容性發展的可持續能力;第三,要重視生命教育的軸線,深化內涵式的文化守護能力。這三條路徑旨在建立一個更加堅韌且適應性強的公共安全體系。

浙江省新時代楓橋經驗研究院院長、浙江省公安廳原副廳長金伯中就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基層社會矛盾化解能力進行了專門分享。面對風險社會的挑戰,新時代“楓橋經驗”核心在於依靠群眾就地預防、化解和管控各類社會風險,實現矛盾不上交。第一,要堅持矛盾規律。第二,要堅持以人為本。第三,要堅持法治保障。第四,要堅持民主協商。第五,要堅持數字賦能。他呼籲大家共同努力,將新時代“楓橋經驗”發揚光大,為建設平安中國貢獻力量。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學院教授寇麗平分析了當前社會風險治理所面臨的新挑戰。一是社會風險表現的形式、範圍、傳播演變過程越來越複雜。二是民眾的安全需求逐步提高,風險承受能力更為脆弱。三是資訊社會推動了信任消解和風險放大。這些挑戰提升了風險治理的難度。

會議還舉行了六個平行分論壇,包括“宏觀經濟運作與社會風險治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規範化建設”、“人工智慧時代的社會風險治理”、“國際形勢變化與我國社會穩定風險”、“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與信訪法治化”五個主題論壇和“社會風險治理青年論壇”,與會人員圍繞相應主題展開深入交流研討。

閉幕式由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姜玲教授主持。各主題論壇主持人對交流研討情況進行彙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清華大學中國社會風險評估研究中心主任彭宗超教授作論壇總結。

據悉,清華大學中國社會風險評估研究中心成立於2016年,是清華大學國家高端智庫平臺的首批成員機構之一,主要從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研究和社會風險治理探索。

此次論壇由清華大學中國社會風險評估研究中心主辦,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承辦,清華大學應急管理研究基地、《信訪與治理研究》刊物編輯部協辦。

【責任編輯:蔣新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