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智庫中國>

聚焦提升優勢産業領先地位

2024-11-15 16:43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 | 伍長南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社會科學院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所研究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提升優勢産業領先地位體制機制”。這是黨中央基於我國産業發展實際作出的重要部署,對於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提升産業鏈供應鏈國際競爭力意義重大。當前,我國産業發展在規模、完備程度等方面具備一系列優勢條件,一些領域具備國際領先的技術研發、産品製造和市場應用能力,但部分産業在創新能力、發展動能、人才儲備、産業佈局等方面還存在不足,某些高端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尚需攻關突破。健全優勢産業發展的相關體制機制,有利於進一步鞏固其領先地位,推動優勢産業延鏈強鏈,促進産業高質高效發展,為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提供堅實支撐。

提升優勢産業領先地位意義重大

優勢産業是指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産業,既包括傳統産業、新興産業、未來産業,也包括特色優勢産業、規模優勢産業、品牌優勢産業等,體現了一個國家、地區産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優勢産業領先地位,關係到産業鏈供應鏈安全,是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必要條件,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需要。現代化産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必須有序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産業鏈安全水準和國際競爭力。其中,鞏固優勢産業領先水準是重要一環。優勢産業在規模體量、結構體系、技術水準、國際市場佔有率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能夠對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前瞻佈局未來産業等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有助於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增強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

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需要。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資源利用、産品開發、市場拓展等方面具有獨特的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增強區域競爭力是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立足區域産業發展基礎和特色優勢産業,以優勢産業推動不同區域、産業之間的合理分工,能夠有效提高生産要素配置效率,增強産業發展的規模效應、品牌效應,實現區域間分工協作、聯動發展,進而優化區域經濟和生産力佈局。

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的需要。鞏固壯大優勢産業是應對國際環境變化、增強産業安全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所在,也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帶來生産力躍升機遇的重要著力點。鞏固提升優勢産業,聚焦“卡脖子”薄弱環節,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産業技術基礎等重點突破,強化創新投入、技術與産品研發,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有助於提升産業鏈供應鏈整體質效和産業體系自主可控能力,推動優勢産業向價值鏈中高端環節邁進。

發展優勢産業具備良好基礎和條件

産業發展是一個新舊迭代的過程,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在所有産業領域保持領先優勢,需要充分運用自身要素稟賦,大力發展最具競爭優勢的産業。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鞏固提升優勢産業領先地位,為塑造産業發展新優勢打下良好基礎。

從規模看,我國用幾十年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製造業增加值連續14年居世界第一位,佔全球份額30%左右,成為驅動全球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在500種主要工業産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産品産量居全球第一位,形成了以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動力電池等為代表的一批優勢産業。

從類別看,傳統産業體量大,在製造業中佔比超過80%,具有廣泛的覆蓋面和技術、資金投資需求,通過改造提升傳統産業能夠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強大基礎支撐和動力支援。新興産業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産業,涵蓋了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部分領域,能夠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水準提供堅實的産業支撐。未來産業包括未來資訊、未來製造、未來材料、未來能源等産業,具有強大的産業帶動效應、産業賦能能力和廣闊發展前景,也是搶佔全球科技競爭制高點的重點領域。

從企業發展水準看,當前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6.3萬家,成為催生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的重要載體。隨著企業資訊化、智慧化、數字化水準提高,我國“燈塔工廠”總數已達72家,佔全球總數的42%;截至2023年末,已培育421家國家級智慧製造示範工廠、萬餘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慧工廠。在專精特新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其中“小巨人”企業達到1.2萬家,一大批在優勢産業領域具有創新引領作用的企業日益發展壯大。

從區域産業發展看,打造特色優勢産業已成為各地區推動産業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例如,廣東省的新能源汽車、家電等産業,江蘇省的電子資訊、新能源裝備等産業,具備明顯的全球産業競爭優勢;中部地區聚焦特色優勢産業趕超發展,如湖北省的光通信産業、湖南省的工程機械産業、安徽省的新型顯示産業等已成為標誌性産業;西部地區聚焦新能源、精細化工、新材料等特色優勢産業,迸發強勁動能。各地通過引導産業鏈集聚發展打造優勢産業,在産業競爭中佔得先機。

以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優勢産業發展

我國大部分優勢産業發展動能強勁,但部分領域還存在創新能力薄弱、發展動能與人才儲備不足、産業佈局不夠合理等問題,這對進一步提升優勢産業領先地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只有通過深化改革,破除阻礙優勢産業發展壯大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數字化、智慧化技術持續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推動新興産業、未來産業發展,才能形成推動優勢産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合力。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強基礎研究,以新的科技創新成果為優勢産業發展提供源頭活水。整合國家重點實驗室、製造業創新中心等資源,合力攻克關鍵共性技術,加強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加強應用領域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産業鏈供應鏈,打造政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生態,通過稅收等激勵機制,推進核心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産業化應用,提升優勢産業發展水準。

強化産業體系建設,增強發展動能。立足我國産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聚焦重點領域,推動補短板、固優勢,增強優勢産業發展接續性和競爭力。著力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支援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攻關,增強産業鏈韌性。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引導優勢産業向精細化方向轉型,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數字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産製造、經營管理等全流程應用,賦能傳統産業轉型發展。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塑造産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推動人才與産業協同,培養高技能人才。重視人才培養的數量、品質、結構,建立人才與産業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優勢産業發展提供更多高素質人才。引導高校、科研院所以重大項目為牽引,通過“揭榜挂帥”“賽馬制”等支援科學家大膽探索,聯合攻關科研難題。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與産業需求的高效對接,推動職業教育和産業融合,提高職業院校與市場、專業與産業、技能與崗位的緊密度和適配度。完善人才評價、考核與管理體系,破除阻礙人才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吸引各類優秀人才投入優勢産業,提高人才資源配置效率。

加強産業規劃引導,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堅持以産業合理規劃為重點,有序引導優勢産業合理佈局,構建優勢互補的産業發展格局,提升産業可持續發展水準。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體系,聚焦各區域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找準適合本區域優勢産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如東部地區要發揮創新要素集聚優勢,提升創新能力和經濟增長能級;東北地區要加快傳統優勢産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産業培育,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重點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推動區域産業協同發展。建立跨區域協商合作機制,明確各地優勢産業發展的定位與方向,引導産業合理分工、聯動發展,培育一批資金技術密集、産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産業。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