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轉化須下足第二個“笨功夫”
文 | 岳華 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強化校企科研合作,讓更多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我們也鼓勵下第二個“笨功夫”,這個“笨功夫”不是到處找方法,而是在實踐、工程、産品中去找問題,並把它解決、實現創新。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既要把已有的知識和實踐中的問題進行有效結合,也要把創新成果和産業需求相結合。
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科技創新的完成需要經歷“科技研發—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科技成果産業化”階段。高等教育處在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的樞紐位置,作為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對經濟高品質發展起著基礎性、戰略性的支撐作用。高等院校既是創新産出的重要源泉,也是成果轉化的關鍵力量,是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主要供給方。除在基礎研究過程中下“笨功夫”外,還要下第二個“笨功夫”,即在實踐、工程、産品中去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實現創新。將國家戰略需求融入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是高校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具體實踐,也是高等教育賦能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
堅持以實踐、工程、産品中的問題為導向是實現實質性創新的根本,也是檢驗創新成果先進性與準確性的重要衡量標準,可以有效避免“象牙塔”式的純理論研究,使科研成果更加貼近現實需求,直接回應技術前沿和社會民生,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十四五”時期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實施方案》指出,“加快‘雙一流’建設,大力加強急需領域學科專業建設,顯著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加快破解‘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因此,以高等院校為主體的科研創新活動要走深走實,必須找到真問題、解決真問題,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戰略要求加強源頭創新,方能為技術轉化奠定基礎和前提。
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市場應用之間的脫節,往往導致科研成果無法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通過加快技術轉化和産學研的深度融合,可以實現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無縫銜接,將科技創新的全過程緊密聯繫起來,推動産業的升級與創新。更重要的是,通過進一步優化或探索新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以及産學研合作模式,如建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等,可以更好地整合國內外的創新資源,打破學術界與産業界之間的壁壘,推動科技成果快速産業化,提升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
高水準、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是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的重要保障。高品質成果轉化項目需要一批具有全球視野、擅長管理、熟悉相關政策法規的專業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人才。我國的技術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起步較晚,從市場發展的需求和實際現狀來看,技術服務專業人才缺口仍較大。為此,要加快成立適合自身特點和研究專長的技術轉化機構,培養專職從事技術轉化的人才隊伍,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專業服務能力。
在“破五唯”導向的影響下,雖然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指標被納入了職稱晉陞、項目申報和結項等,但其在績效評價體系中的權重依然偏低。在對科技成果轉化團隊的考核上,部分高校雖然制定了考核激勵制度,但存在著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到位等問題。此外,科技成果轉化評價標準缺乏統一性。科技成果轉化全流程涉及的機構、學科、領域眾多,因而難以在同一維度制定統一的評價標準,相關量化評價體系亟待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考核激勵機制不夠健全,制約了技術的高效轉化。為此,要探索針對高校技術轉化服務人才的評價機制,圍繞技術轉化的不同環節和階段,分類建立評價標準,以激發其創新創造活力,同時,完善延時評價標準,對重大科技成果項目在轉化、生産以及進入市場後進行跟蹤評價,使評價更加準確、客觀、全面。此外,還要優化高校技術轉化激勵政策,強化政策驅動,對技術轉化表現優秀的高校給予政策和資金傾斜,以提升高校開展技術轉化的積極性,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