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東: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條件
中國網11月6日訊(記者 白璐) 4日,在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首席月度講座”上,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講席教授、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撰寫的《大國競爭與世界秩序重構》正式發佈。在發佈儀式上,鞠建東介紹了自己幾十年來在國際貿易、金融爭端、世界經濟秩序等領域的研究體會以及創作該書的心路歷程。
據悉,《大國競爭與世界秩序重構》一書創造了大國競爭的一系列概念與理論框架,提出了三足鼎立的世界秩序,並特別強調了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重要意義。“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條件。”鞠建東説道。
三足鼎立的世界秩序:從願望到現實
鞠建東教授對於世界秩序的探索與構想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末,彼時,正值新舊千年的交替,美蘇爭霸、美日貿易爭端都已相繼落下帷幕,而剛剛誕生不久的歐元由於受到科索沃戰爭的影響而無法對美元産生挑戰。可以説,當時的世界秩序是由以美國為核心的全球價值鏈、美國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以及華盛頓主導的全球意識形態構成,“歷史終結論”似乎正在成為現實。當時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任教的鞠建東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樣的世界秩序可以實現世界的永久和平。他認為,新的治理體系應該是一個多極體系,而一個穩定的多極體系至少需要三個以上的大國來支撐。
21世紀初,全球貿易自由化浪潮澎湃,中國也于2001年底加入WTO,鞠建東提出了促進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構想,使其與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共同構成三足鼎立的世界秩序。然而,當時由於中國GDP僅為美國約十分之一,經濟體量和國際影響力都難支撐中國成為多極世界中的一級。鞠建東教授的構想也四處碰壁。
後來,時間來到2007、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全球金融危機相繼爆發......而在2013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以美國為核心的舊貿易結構被以美國、德國、中國為核心的北美、歐洲、亞洲價值鏈“三足鼎立”的新結構所取代。然而,作為經濟基礎的全球價值鏈發生變化的同時,作為上層建築的國際貨幣體系卻沒有相應地調整,時至今日,美元依然是全球外匯市場的絕對主導。
2016年,中美兩國達到了鞠建東提出大國競爭的兩個前提條件:追趕國的製造業超過守成國(2010年中國製造業産值超過美國);追趕國的GDP達到守成國的60%(2016年,中國GDP達到美國GDP的60%)。果然,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表像化。
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條件
鞠建東教授認為,目前人類又一次來到了世界秩序演變的十字路口,是經濟基礎(全球價值鏈)改變上層建築(國際貨幣體系),還是美國通過美元地位改變經濟基礎,仍未可知。但是從經濟學家的角度分析,只有戰爭的收益小于戰爭的成本時,和平才能實現。從這個角度來講,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便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條件。
鞠建東表示,作為國際主導貨幣,美元是美國最核心的力量,美國可以通過大量發行美元徵收國際鑄幣稅,也可以利用美元進行金融制裁,這都可能改變經濟基礎的結構。此外,以美元計價的資産是全球唯一避險資産,若軍事衝突發生,全球資産就會流向美元資産,這將進一步補強美國的經濟、技術和軍事實力,從而反哺軍事衝突。換言之,只要軍事衝突存在,美元就會獲益。如果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那麼美元與人民幣將共同承擔戰爭風險,中美軍事衝突的風險也將大大降低。“所以,為了實現和平,人民幣一定要成為國際貨幣。”
鞠建東指出,要使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我國的資本賬戶就要開放,儘管開放資本賬戶可能會出現資本外逃,加大金融危機的風險,但如若不開放資本賬戶,被金融封鎖的風險則會加大。“所以,防範金融危機與金融制裁雙風險,是我們現階段面臨大國競爭最重要、最基本的挑戰。”鞠建東説。
關於如何開放資本賬戶,鞠建東也在新作中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議——頂層設計+摸著石頭過河。具體而言,包括貨幣政策的突變型技術創新:建立資本跨境流動的防火牆,並選擇在人民幣升值期間有序開放資本賬戶;貨幣技術的突變型創新:建立數字貨幣跨境支付平臺;試點:選擇一些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高校作為資本賬戶的開放試點。
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對中國有利 也對世界有利
對比中國的經濟總量和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市場的交易份額,可以發現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與中國經濟地位存在不匹配、不均衡的現象。鞠建東在此前的演講中曾表示,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將改變美元一家獨大的局面,進而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三足鼎立的貨幣體系。他指出,強勢的美元使美國經濟過分虛擬化、金融化,三足鼎立的貨幣體系有利於美國經濟脫虛向實,對於提高美國普通老百姓的福利是有好處的。“使美元回歸其應有的位置,有利於世界和平,對於中國人民有利,對美國人民也有利。”鞠建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