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推進教育領域人工智慧應用“加速鍵”
文 | 彭慶紅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AI學伴協助規劃學習路徑、語言學習助手助力口語聽力技能提升、VR模擬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近日,北京市發佈《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慧應用指南(2024年)》,為推進教育領域人工智慧應用按下“加速鍵”。
應用指南明確了人工智慧在學校教育“助教、助學、助評、助育、助研、助管”等六大應用領域、29個典型場景的應用規範,確保人工智慧技術在教學、管理、科研等各個環節中充分發揮作用,指導學校、師生穩妥、有序地開展應用實踐。
人工智慧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産、生活、學習方式。在教育領域,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深度融入,教學、學習和管理手段不斷豐富,為教育高品質發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例如,在學生學習方面,應用指南提出,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助力學生個性化學習、研究和實踐,促進學生在不同學習環境下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性、創新性思維發展。在教師教學方面,人工智慧將應用於智慧課程設計、智慧課堂管理、智慧教學分析、智慧作業批閱等場景,提升教育教學品質,實現教師工作提質增效減負。在學校管理方面,利用人工智慧可以實現全方位、多模態、即時性的校園智慧化管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為師生創造安全便捷的校園環境。
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慧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慧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要利用智慧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慧學習、互動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2024年3月,教育部啟動人工智慧賦能行動,促進智慧技術與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等深度融合,為學習型社會、智慧教育和數字技術發展提供有效的行動支撐。不久前,北京市教委等部門發佈了教育領域人工智慧應用工作方案,積極推動建設“人工智慧+教育”示範應用基地、搭建教育領域人工智慧應用測試場等十大任務。此次發佈的應用指南,就是這一方案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北京及其他省市推出的一系列人工智慧融入教育的重大舉措,必將推動教育領域全方位的變革,助力教育公平與高品質發展。
在搶抓人工智慧賦能教育發展機遇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智慧技術變革可能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和挑戰。個人隱私保護、道德倫理問題、意識形態安全、惰性思維養成等,都是我們需要高度重視和妥善解決的問題。為此,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都需要樹立正確理念,強化辯證思維,主動應對教育模式變革引發的衝擊。
首先,擺正人工智慧在教育中的位置,避免陷入技術上的依賴。人工智慧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其核心價值在於輔助和優化教育過程,而非完全替代教師的角色和傳統的教育手段。我們既要“擁抱”人工智慧,讓人工智慧更好地服務於教育;也要深入了解人工智慧的局限和適用範圍,避免過度使用技術,防止技術淩駕於育人之上。
其次,強化價值引領,確保人工智慧教育産品的育人導向。現有的一些人工智慧教育産品可能存在思想價值引領方面的功能缺陷,甚至一些人工智慧大模型在訓練時借鑒了其他語種語料庫,容易生成包含意識形態偏見的文本。因此,在推進人工智慧教育應用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價值引領,確保人工智慧教育産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法律法規要求。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融入人工智慧教育産品中,使學生在使用這些産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價值觀的熏陶。
最後,強化全方位監管,築牢安全保障防線。加快制定智慧教育通用評價標準,明確人工智慧教育産品進入大中小學各類校園的準入標準、審批流程以及監管政策。對於教育領域大模型應用,要進行合規檢測和分類備案。加強對人工智慧教育産品使用的數據保護,特別是對敏感內容進行動態監測。完善隱私保護機制,強化對敏感數據的匿名化或脫敏處理,通過使用先進的安全技術來確保數據在收集、存儲、傳輸、使用與銷毀等全生命週期內都得到科學保護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