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智庫中國>

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2024-11-01 16:35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 | 徐康寧 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是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迫切需要。2024年6月,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産力”作出重大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為我國科技和産業的融合發展指明瞭方向。

科技創新引領帶動作用更加凸顯

縱觀前幾次工業革命,科學技術是社會生産力中最活躍的決定因素。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的誕生為標誌,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蒸汽機、機械紡紗機等成為當時的顛覆性技術,以這些技術為代表的産業快速發展,促使英國走上世界霸主地位。19世紀下半葉起,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催生了由機械化轉向電氣化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建立起以電力、石油等為支柱的産業體系,在科技和産業革命中成為領航者和最大獲利者。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以資訊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産力的深遠影響和關鍵作用日益突出。當前,人類社會正加速進入以人工智慧為重要技術驅動力,以數字化、智慧化和網路化為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智慧化成為技術和産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經驗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是科學基礎雄厚的國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成為世界強國的國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領域處於領先行列的國家”。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作用日益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經濟形勢進行科學判斷,對發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時調整。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創新居於首位。從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推動高品質發展再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創新發展的理念始終貫穿其中。

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澎湃動能。從人工智慧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到國産大飛機實現商飛,再到新能源汽車為全球汽車産業增添新動力,一批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新型支柱産業快速崛起,推動我國經濟邁上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2—2023》顯示,全球創新格局保持亞美歐三足鼎立態勢,科技創新中心東移趨勢更加顯著,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0位,向創新型國家前列進一步邁進。

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

科技創新是産業創新的重要源頭,産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載體,兩者深度融合、互促共進。一方面,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新技術特別是顛覆性技術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或推動既有産業發生重大變革,促進産業鏈和價值鏈升級。例如,智慧手機的出現,不僅帶動手機産業發生深刻變化,而且催生了移動支付、網約車、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同時促進了電子商務、移動網際網路等相關産業發展。另一方面,産業的創新發展呼喚更多技術要素投入,無論是新興産業發展還是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都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廣闊的應用空間。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使科技成果能夠更好對接市場需求,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這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科技整體水準大幅提升,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成效顯著。2023年,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33.6%和15.7%,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10.3%,增速比全部固定資産投資高7.3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服務機器人、3D列印設備産量同比分別增長30.3%、54.0%、23.3%、36.2%。同時也要看到,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還存在一些難點堵點,例如,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還沒有完全確立,創新鏈和産業鏈銜接還不夠緊密等。

當前,科學研究範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要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在石油天然氣、基礎原材料、高端晶片、工業軟體、農作物種子、科學試驗用儀器設備、化學製劑等方面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加快突破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這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提供了科學指引。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企業是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從電晶體、個人電腦到雲計算、生成式人工智慧,許多重大創新成果都來自企業。國家智慧財産權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01.5萬件,其中國內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90.9萬件,佔比超七成。同時,企業又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了解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可以有效連接技術和市場,最大力度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發展。從技術到産品到産業到市場,企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要支援企業成為“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通過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等方式,面向産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推動企業主導的産學研融通創新。高校、科研機構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前沿技術探索方面有顯著優勢,能夠有效發揮技術創新協同效應,一些科技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協同創新,取得了較好成效。

在健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科技體制改革,尤其是基礎性制度改革。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要在健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

一是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把帶動産業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納入國家重點科研計劃。充分發揮政府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支援週期長、風險大、難度高、前景好的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推動産業發展向中高端穩步邁進。

二是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科技領軍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生力軍,又是産業創新的“領頭羊”,要把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納入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整體安排;鼓勵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支援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促進創新資源向企業集中,出臺支援性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評價制度,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用好科技成果評價這個指揮棒,堅持正確的科技成果評價導向,鼓勵涉及産業關鍵技術的原始創新,建立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加快佈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發揮我國市場容量大有利於打造自主可控産業鏈的優勢,加大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産品的力度,支援國産先進技術産品快速得到應用,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四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通過建立“揭榜挂帥”“賽馬”等制度,讓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的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暢通人才流動機制;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援保障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

五是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健全培育長期資本的體制機制,鼓勵更多長期資本投向週期長、難度大的科技創新項目,尤其是硬科技項目;完善股權交易機制,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機制,統籌運用好股權、債權、保險等手段,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