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智庫中國>

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際職教思路

2024-11-01 16:38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 | 陳正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育領導與管理國際比較研究中心主任,韓燁係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助理研究員

在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的背景下,人口高品質發展是推進國家高品質發展的時代訴求,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然而,當前德國、日本等國正在經歷著老齡化加速的過程,人口結構由此發生變化,從而對社會經濟發展産生深刻和直接的影響。德日兩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應對舉措與實踐值得關注。

1.“銀發社會”的挑戰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德國15歲及以上的勞動力人口約為4351萬,其中男性為2282萬,女性為2070萬,這個數字佔德國總人口的52.4%。德國已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到2030年,65歲及以上的人口預計將佔總人口的21.6%。可見,德國的人口老齡化已比較明顯,且程度有繼續加深的趨勢。2040年預計將比2021年增長15%至24%。2070年預計將增長57%至65%。日本于20世紀70年代步入老齡化階段,1994年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進入老齡社會。此後,老齡化率持續攀升,根據日本內閣府新發佈的《高齡社會白皮書》,截至2022年10月1日,日本總人口約為1億2495萬人,其中65歲以上人口為3624萬人,老齡化率達到29.0%。相較而言,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2023年末,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為21676萬人,佔15.4%,較2020年上升了1.9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

從政府支出看,德國和日本的公共服務、醫療衛生支出等開銷隨老齡化的加重而上升,其中德國養老保險基金已經處於籌資與給付的兩難困境,養老金入不敷出、代際負擔加重,勞動人口減少造成的稅基短缺是根本原因;從消費看,德國老齡化降低了消費在GDP的佔比與消費增速。在社會保障支付費(養老金、醫療、福利等合計金額)中,日本的“高齡者關聯支付費”(年金保險支付費、高齡者醫療支付費、老人福利服務支付費以及高齡雇傭繼續支付費合計)在2020年為831541億日元,佔社會保障支付費的62.9%,且呈逐年增加趨勢。

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面向老年人服務的健康顧問和體檢醫生、療養院從業者、家庭護理師等需求激增,獨居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亟須關注。尤其,德國和日本依賴護理的老年人群顯著增加。在德國東部以及農村地區,醫療分支機構、保健中心的分佈密度不足西部發達區域的60%,專業的護理人員短缺的現象隨著老齡化加劇而越發嚴重。在日本,約半數的老年人會發生摔倒骨折、老年癡呆、精神衰弱問題,而且從市町村受理的諮詢和通報調研看,出現不少看護者對老年人身體、心理造成傷害以及放棄護理的現象。

為適應經濟社會變化引起的社會角色轉變,老年人繼續教育需求不斷增加。德國和日本的老年人都需要通過學習活動豐富內心世界,並滿足其相應的人際交往需求。根據日本中小企業廳調查,預計到2025年,約127萬家日本企業將因管理者高齡化、業務能力強的後繼者不足,而面臨破産或停業的危機。

2.職業教育的舉措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德國和日本政府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財政支援,大力發展老年護理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協同企業基於結合市場實際需要不斷充實老年繼續教育,並培養出高品質的職業人才,以減輕對人才數量的依賴;同時重視護理、心理諮詢等服務領域專業人才培養,以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德國專門從事養老護理的人才從2012年的44萬餘人增加到了2022年的62萬餘人,取得了良好成效。

加大對職業教育財政投入

政府在完善社會保障政策體系和為相關職業教育提供財政支援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承擔職業教育經費,為學徒提供津貼和培訓成本。德國根據《聯邦老年護理法》,對相關職業教育培訓的機構和學生支付適當的培訓津貼。根據《公共服務學徒集體協議》支付方法,學生在培訓第一年領取1141歐元的培訓津貼,在培訓第二年領取1202歐元的培訓津貼,在培訓第三年領取1303歐元的培訓津貼。2021年,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的支出約為18億歐元,州和地方財政支援約為84億歐元,保障了職業學校和培訓企業的運轉和發展,為更多年輕人提供了接受職業教育培訓的機會。此外,截至2020年,老年護理領域的工資增長15.6%,健康和護理領域的工資增長9.8%,總體而言,專業護理人員的工資發展明顯高於所有行業的平均工資發展,總體增長6.8%,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參與職業教育,特別是進入養老護理行業。

自1995年以來,日本相繼出臺《高齡社會對策基本法》《高齡社會對策大綱》《高齡者雇傭安定法(修訂)》等政策文件。一方面,建立了高齡者繼續雇傭制度,規定高齡受雇者可根據自身意願,與企業管理者持續簽訂雇傭合同到70歲;另一方面,逐年增加用於改善養老服務的財政投入。在高齡者就業收入、健康福利、教育學習、生活環境、研究開發和國際社會貢獻等領域增加一般會計預算,並鼓勵民間資本團體參與老年人社會福利事業。

進一步發展護理專業

高品質的護理保障是未來德國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人口和流行病學的發展以及護理結構的變化正在改變對護理人員的要求。德國強調進一步發展護理專業,使其更具吸引力。勞動者職業行動能力的提高可以帶來更高的效率和産出值。德國職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以提高職業人才的品質,其主要措施包括四方面:一是德國職業教育育人系統有獨立的法律基礎和監管機制,如新的《護理職業法》已于2020年1月正式實施;《護理職業培訓與考試條例》確立具有全德統一約束力的教學與考試標準;《護理職業教育經費與統計條例》建立護理教育經費保障制度及經費管理機制,明確全德護理教育相關統計工作制度等,明確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確保職業教育品質和學生權益。二是德國職業教育為學生提供多樣、靈活的職業教育機會。依據2021年的數據,德國共有各類職業學校約1200所,各類職業培訓企業約42萬家,共有126萬學徒接受各類職業培訓。這些學校和企業提供了廣泛的職業教育課程和培訓項目,涵蓋了各行各業的職業領域。學生可以在豐富的職業教育機構中,根據自身興趣和職業目標選擇適合的學校和培訓企業。三是德國職業教育為學生提供全面的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素質教育,注重幫助學生獲得社交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和公益活動,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四是德國還會通過職業培訓、靈活調整就業政策的方式,提高難民勞動力轉化率,來為養老護理行業大量補充青壯年人才。

強調實踐和技能培養

德國職業教育為受教育者的高品質就業提供重要保障。一是職業教育強調實踐和技能培養,使學生具備符合市場需求的職業技能。學生在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企業中,深入參與實際工作,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能。這種實踐導向的教學方法使得養老護理專業的學生能夠在畢業後,立即適應職場要求,併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二是職業教育機構與行業企業緊密結合,確保培養的人才符合市場需求。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聯邦私人醫療服務提供者協會是德國最大的私人社會服務提供者倡導團體,參與職業教育護理專業的實施過程,使得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培訓方向緊密契合養老護理實際崗位需求。

“大康養”方向的興起

在德國的護理服務領域,有老年護理、健康和疾病護理等職業。這是針對老年人和老年病患者的專業護理人員,並不是普通的護士。人口的發展正在改變社會,護理需求和護理結構在不斷變化,對護理人員的需求也隨之變化。近年來,德國逐漸興起“大康養”方向專業,以培養更多護理人才來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2020年,德國共有5.73萬名學員開始全科護理培訓,且培訓人數逐年增加。老年護理、保健護理以及保健和兒科護理的培訓課程被合併為新的全科護理培訓,具有統一的“護理專家”專業資格。新的全科護理培訓是一個為期三年的全日制專科培訓課程,在護士學校進行指導,並在各個護理部門的培訓機構和其他設施進行實踐培訓。主管當局根據相應法規向培訓提供者及學校支付補償性撥款。面對老齡社會護理服務領域人才短缺問題,日本通過優化職業教育院校學科專業設置予以解決。如,西日本短期大學開設了“社會福祉科”,旨在加深學習者對老年人的理解及人際溝通,掌握老年常見病的居家護理方法。京都大學專門職大學院醫學研究科設立了“社會健康醫學”專業,構建了醫療統計學、醫療倫理學、環境生態學、健康促進行動學等專業方向。各教育主體在強化“家-校-社-醫”多方聯動的基礎上,融合了智慧醫療、智慧家居服務等內容,致力於培養複合型、研究型高層次醫療康養人才。

“迴圈教育”的理念普及

在人生100年時代,生活方式及職業選擇被重新定義,掌握新理念、新技術成為老年人的共同追求。基於20世紀70年代經合組織提出的“迴圈教育”構想,即教育與工作、休假等社會活動交互開展,以勞動經驗為學習動機提高教育成果。2018年,日本文部科學省頒布《面向迴圈教育的擴充意見》,提出完善大學“迴圈教育”機制,構建職業專門學校與産業界聯合培養中老年就業者的教育訓練制度。結合教育訓練給付制度的建立,勞動者完成指定教育訓練後,由政府支付部分聽課費,以促進在職者主體能力開發及其職業形成。各大院校積極提供線上課程和繼續教育學分證明,支援中老年社會人士繼續在職業學校、大學學部及研究生院進行學習。

3.可資借鑒的國際實踐

(一)持續加大對養老護理等領域職業教育投入,提升勞動力職業能力

應加大對養老護理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財政、科技等方面給予支援。這就需要完善《老年教育促進法》《老年教育條例》等政策保障,並且扶持從事養老服務的中小企業發展,圍繞包括交通安全、學習教育、社會參與等在內的“高品質健康養老”,打造讓老年人安心從業、順心生活的社區服務圈。目前,存在一些年輕人不接受職業教育、不願意學習職業技能等輕視職業教育的觀念,認為職業教育屬於低端教育。為此,一方面,可借鑒日本辦學經驗,轉變對“只有職業院校才能實施職業教育”的傳統認識,拓寬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高校類型,利用普通高校資源開展職業教育,開發符合老年人學習特點以及需求的教育項目或課程,逐步形成積極容納老年人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體系;另一方面,從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現代化建設對多樣化人才需求出發,鼓勵各地政府加大投入,全面提升養老護理類職業院校基本辦學條件,優化職業院校佈局,向家政、養老、育幼等相關領域專業傾斜。包括加強老年醫學和醫療護理專業建設,致力於培養高素質、強溝通、高技能且了解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及其護理方法的醫療康養人才;注重心理健康諮詢專業建設,突出針對老年人心理諮詢人才培養的實踐性;加強“智慧+”養老服務專業建設,運用人工智慧技術處理數據和優化解決方案,強化智慧醫療和康復護理人才的培養。形成重視職業技能的氛圍,鼓勵年輕人參與到養老護理職業教育中,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實現從人口數量紅利轉向人才品質紅利,構建技能型社會。

(二)加大養老護理類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提高職業教育的適切性

德國《老年護理職業法》中提出,護理和健康領域的教師需要滿足三個方面的素質要求。在專業要求上,具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確保專業知識和技能符合行業標準的同時,為應對未來發展,要理解《可持續護理——護理可持續發展的建議》提出的護理可持續性內涵,以及靈活掌握數字醫療的技巧。在跨學科能力上,養老護理不僅僅是技術性的工作,還涉及人文關懷、法律倫理、心理支援等多個方面。因此,教師應具備跨學科教學的能力,能夠整合多方面的知識,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在實踐能力上,理論課教師(碩士)需要從事護理工作至少2年,實踐課教師為醫院或護理門診或養老院的護士或護理人員,接受過培訓且工作2年以上。可見,為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品質和學生能力,建立專門的師資培養體系勢在必行。

(三)加強養老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打造高品質養老服務體系

應擴大養老服務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模,提升養老服務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力度,併發展養老服務研究生教育。日本甚至在此理念下打造了“專本碩博”全覆蓋的一體化職業教育體系。德國提出護理評估分級標準,豐富了老年服務與管理、老年保健與管理、健康管理等養老、醫療、護理等領域的專業,重視對護理服務專業人員的分類職業培養與培訓。此外,德國和日本還在這一領域推廣學徒制,並鼓勵全社會參與養老産業,打造高品質的養老服務和産品供給體系,依託職業院校和養老機構打造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