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民族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文 | 趙曉飛 中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黃進 三峽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遊客在湖北恩施州宣恩縣萬寨鄉伍家臺村有機茶園裏觀光遊玩。新華社發 宋文攝
10月19日,在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小街基鎮明升村,農機手駕駛收割機將玉米裝進卡車。新華社記者 連振攝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民族地區廣大鄉村受歷史因素、自然條件等方面制約,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難點地區。要千方百計推動民族地區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得到實惠,把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貢獻力量。
提升農業産業化水準
創新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堅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産品加工業。踐行“兩山”理念,以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安全穩定供給為目標,從著眼于初級農産品的生産向從事高附加值的農業生産轉變,推動創新發展、融合發展、集約發展、特色發展,積極探索民族地區糧經複合、種養迴圈、智慧農業發展新路徑,著力打造一批行業領軍企業、特色優勢農業産業集群和“綠色民品”品牌,推動民族地區農業産業向優質、高産、高效、生態的方向發展,補齊農業現代化發展短板,開創新時代富民興農的新局面。
強化農業産業發展技術支撐。堅持綠色為底、生態著色、科技賦能,加快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努力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産經營全過程,推動農業産業鏈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建立起以網路化、資訊化、智慧化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發展科技農業,開創民族地區農業高品質發展新賽道。
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加快城鄉一體、“兩山”實踐、三産融合,統籌推進民族地區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堅持以人為本,對“人、地、錢、糧”進行優化配置,創新城鄉融合發展理念和制度安排。
在理念上,要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高度,認識城鄉融合發展的價值和功能,促進各民族團結奮鬥。
在制度安排上,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把縣域作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新型城鎮化首要任務,科學規劃,積極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用、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促進縣鄉村在土地利用、産業發展、投資融資、教育科技、人才資源、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資源要素優化配置。
在産業政策上,加強産業結構調整,推動産業鏈條外向延伸,依託現代資訊技術、特色優勢産業和特色文化資源,促進縣域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加速縣域農業向“智慧”轉型、向“融合”進軍。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推動農業科技化、數字化、智慧化,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入新技術、新設備、新産業、新模式,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産率。
明確發展目標。聚焦産業發展水準、創新能力、綠色發展等方面,實現農業生産能力、生産效率、生産效益大幅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優化産業佈局。著眼資源稟賦、産業基礎和科研條件,實施差異化發展策略。在傳統産業集中地區,重點引入新技術、新業態,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在新興産業發展較快地區,突出農業産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産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形成産業集群效應。
強化創新驅動。健全以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注重與區域社會和農業産業發展階段性相適應,探索構建民族地區農業新質生産力發展示範區。
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
民族地區生態稟賦優越,文化資源豐富,在生態産業化和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要發揮優勢,健全“資源—産品—價值”轉化機制,通過生態系統服務、生態農業及文旅産業發展形成生態産品,以價值補償、權益交易、溢價轉化等價值實現形式,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和投融資模式創新。
在具體路徑上,一是在現有公共性生態産品、經營性生態産品、準公共性生態産品基礎上,根據自然資源的屬性、自然資源的權益人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進一步細化生態産品的類型,探索構建基於GEP(生態産品總值)的生態産品價值核算及其運用機制。
二是按照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所承載的生態系統服務、産品價值轉化、基礎環境優化等,構建綜合化、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分配機制。
三是依託生態農業和文化旅遊等優勢産業,形成價值轉化載體,完善生態産品交易制度,同時以生態産權確權為基礎,完善生態資本、産權等權益保護和保障制度。
四是以新質生産力賦能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研發和推廣先進的生態技術和産品,提高生態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打造民族地區生態資源領域新質生産力增長點,提升優質生態産品供給能力。
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援制度
圍繞農業研發、農業科技創新、農業基礎設施完備、農業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強農制度體系,進一步加大民族地區基礎性、公益性投入,探索將民族地區農業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納入國家新興産業投資引導基金、超長期特別國債的優先支援範圍。
完善農業投融資機制。採取有效措施,構建財政、金融、社會全方位、多元化農業投入格局,規範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加強運營監管,確保資金有效集中到關鍵領域、重點方向。
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實施好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逐步擴大“綠箱”支援政策實施規模和範圍,調整改進“黃箱”支援政策,充分發揮政策惠農增收效應。
同時,還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縣域富民産業發展促進機制、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機制,讓民族地區廣大鄉村各族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