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與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10月26日,“中國經濟與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樓成功舉辦。
本次研討會聚焦中國經濟與中華文化核心議題,探討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從中華文化特別是中國哲學的角度深入探究中國經濟的運作規律和發展特質,以推動中國經濟學研究更好地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入探討“兩個結合”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促進中國經濟學和中國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
本次研討會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呂冰洋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莊毓敏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臧峰宇發表致辭。
本次研討會分為6個平行論壇,圍繞中國經濟與中華文化的融合進行多層次探討。
學者們的觀點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揭示經濟學中的哲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財稅研究中心主任楊志勇研究員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國家理財觀的影響,並探討在新時代財政治理中,應如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寇宗來教授論證經濟學研究範式轉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然後提出需從有限理性假設出發,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劉守英教授強調將文化因素納入到經濟發展研究中,並構建了一個人文經濟分析框架,討論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文特質及其由來,並用該分析框架解釋現代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何平教授探討傳統中國貨幣文化對現實中國貨幣選擇的深遠影響,認為堅持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選擇,與現鈔硬幣及存款貨幣並行互補流通,是紙幣千年史給我們最大的政策啟示。
另一類是揭示哲學中的經濟學思想。上海財經大學張雄教授指出,文化自覺與經濟繁榮有著內在的一致性,並強調構築相容市場經濟的文化生態所需重視的四個方面。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馬濤教授將儒家人文精神高度概括為“民為邦本”的“王道”政治、“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發展目標以及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並認為儒商精神是中國式的企業家精神。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周可真教授從四方面論述中華傳統經濟文化的基本特徵,分別為“經邦濟民”的經濟概念、“天人合一”的經濟思維、“生生不息”的經濟目標、“以理制欲”的需求理念。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劉增光教授梳理中華文化中“讓”的觀念演變,並認為儒家“禮讓”思想和道家“謙下”思想都在對周文疲敝的反思中超越了周代的“貴讓”傳統。詳細分析比較儒、道“讓”觀念的差異對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
本次研討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財稅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研究中心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中國哲學研究室、尼山聖源書院協辦。共有來自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權威期刊編輯部的40多位代表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