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農人 增添新動力
文 | 羅容海 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副研究員、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在重慶墊江縣長龍鎮,種植大戶們近年來切身感受到了知識和教育的力量,現代農機與社會化服務培訓讓他們熟練掌握了農機操作技術,電商直播等培訓則讓他們開始了線上帶貨蔬菜,更多的經營管理類課程讓他們打開了眼界,對市場規律有了更直觀深刻的認識。而這一切都和近年來重慶將高素質農民培育的重點從生産技術型向經營管理型轉變相關。
鄉村振興,産業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農民佔據中國人口半壁江山,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既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關鍵,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中央財政支援下,農業農村部連續11年組織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截至2023年,全國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900萬人次,高素質農民隊伍日益壯大。依託“耕耘者振興計劃”,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累計培育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家庭農場經營者等3.6萬人次。農業農村部已連續舉辦6屆全國農民教育培訓發展論壇,發佈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宣傳農民教育培訓典型案例。《關於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將達到1500萬人以上,帶動就業人數達到6000萬人左右。高品質實施農民教育培訓,培育高素質農民,造就一批糧食安全守護者、産業發展帶頭人和鄉村振興主力軍,提升廣大農民素質,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培育高素質農民,塑造中國式現代化新農人,鬚髮揮好科技的引領作用。歷史上,農業飛躍式發展幾乎都和科技進步,尤其是種子和工具的變革密切相關。一方面,要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數據顯示,2023年農村網路零售額達到2.49萬億元,同比增長7.6%,充分顯示了新質生産力在鄉村振興領域的無限潛力。另一方面,要以新技術、新機械、新作物等為媒介,通過培訓培育、觀摩學習等多種手段,帶領農民創新方式,適應和擁抱新質生産力,從而解放思想,變革農業生産生活方式,成為助力農業強國建設的新時代新農人。如河北保定通過開展“線上教學+線下實踐+實訓參觀”“課堂直播+田間示範+專題授課”“視頻推廣+交流實踐+展示展銷”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培育高素質農民,塑造中國式現代化新農人,應高度重視人才的驅動作用。加快鄉村人才培養,造就一大批充滿理想與活力,能應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手段,主動應對時代變局的鄉村能人、農業帶頭人、治理領頭人,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和美鄉村。營造鄉村人才和新農人不斷涌現的良好生態,制定出臺更多支援創新創業的政策,解決新農人在社保、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後顧之憂,因地制宜提供鄉村創業條件,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給予鄉村人才尤其是能聯動農民和帶動農民的人才更多尊重,讓更多新農人釋放持續發展的後勁。同時,也要更好地發揮教育和教育系統的基礎作用。農民教育培訓,本質上同屬於教育範疇。不僅要發揮好教育系統既有的力量和優勢,加強高等教育新農科建設,加快培養農林水利類緊缺專業人才,鼓勵涉農高校和職業院校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與學歷教育貫通試點,支援農民提升學歷水準;還要加強包括農廣校在內的農村農業系統和教育系統的合作力度,既加強專業技能培訓,也加強經營管理培訓,創新培養培訓方式,讓農業和教育互相成就,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興農之道,唯在得人。“三農”工作和鄉村振興是系統工程,紮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要緊緊抓住“人”這個最根本的因素,聚焦高素質農民培育,把農民素質提升當成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好做強,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務農重本的穩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