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國際政經變局,共謀安全發展之道
——第八屆太和文明論壇國際關係分論壇圓滿閉幕
中國網9月23日訊(記者蔣新宇)20日,第八屆太和文明論壇國際關係分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嘉賓聚焦“展望國際政經變局,共謀安全發展之道”主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
主旨演講環節,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指出,美國地緣戰略競爭意在拉幫結派,從各領域對中國進行戰略圍堵和打壓。但地緣戰略競爭無法解決美國自己造成的國內問題。美國不可能在所有領域永遠保持領先地位,其在經濟科技上的“脫鉤斷鏈”不僅沒能阻擋中國的發展步伐,反而成為中國技術自主創新的催化劑。
上合組織副秘書長努爾蘭·葉爾梅克巴耶夫(Nurlan Yermekbayev)在發言中表示,上合組織之所以取得顯著成就,離不開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這一精神也是新型國際關係的基礎。在當前複雜地緣政治條件下,上合組織為維護全球和地區安全穩定發揮著關鍵作用。世界在改變,上合組織在發展,但“上合精神”不會變。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強調,當前全球經濟碎片化仍在加劇,關鍵航路受阻、“脫鉤斷鏈”“去風險化”擾亂了全球産供鏈運轉和正常經濟合作,美西方對俄制裁、美歐的綠色壁壘更加劇了這一問題。但應看到,經濟全球化仍具有強大韌性和生命力,世界統一大市場和全球貿易體系不會因個別國家的行為而改變,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在修補經濟全球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美歐在未來全球産業鏈分工體系中三足鼎立的態勢不會被目前的地緣政治紛爭所改變。
南非駐華大使謝勝文(Siyabonga Cyprian Cwele)表示,國家間特別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削弱了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共同挑戰的能力,聯合國需要現代化改革,以確保其能正確反映當前的國際地緣政治關係,充分吸納考量所有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訴求;抵制單邊主義,堅持多邊主義和集體解決方案;優先考慮人類社會的包容性發展,有效應對全球性挑戰。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周力指出,當前國際形勢動蕩不定變亂交織,國際政治紛爭、軍事衝突多點爆發,美俄軍備競賽和相互間的核威懾都達到冷戰結束後的最高點,世界和平遭到破壞威脅。同時,發展中國家團結意識得到增強,更加重視通過集體行動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和擴大影響。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指出,未來十年決定人類社會發展趨勢,也將是中美博弈最激烈,以及世界經濟不確定、不穩定、不可預測的十年。期間,世界經濟將出現六大標誌性變化。一是“全球南方”整體崛起,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改變南北關係。二是國際貨幣體系出現結構性變化,美元霸權受到挑戰。三是美西方“脫鉤斷鏈”可能倒逼中國發生足以拉平與美西方發展鴻溝的重大科技革命。四是全球産供鏈由東亞、歐洲、北美三極格局變為東亞、北美兩極格局。五是全球能源格局發生巨變,能源貿易中心由大西洋轉向太平洋,新能源佔比將進一步提升。六是二戰後美國主導形成的全球治理體系正在被美國拋棄,更加廣泛、多元、多維度、與全球文明發展相適應的全球治理體系正在形成。
主題討論一聚焦“國際地緣政治挑戰與應對”議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指出,中美均重視亞太,但兩國認知有本質區別:中國語境中的“亞太”是地理概念,無論中國發展到什麼程度都將紮根亞太、建設亞太、造福亞太;美國的“印太”是地緣概念,提出的主要目的是推動對華戰略競爭。美“印太”地緣政治操弄不僅破壞了中美戰略平衡,更加劇了兩國擦槍走火和關係失控的風險。
北京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吳冰冰表示,全球大國和地區大國正在中東開展跨領域的激烈地緣競爭。在安全領域,美國和伊朗在避免中東戰爭方面存在共識,但以色列卻希望升級地區衝突。在經濟領域,沙特、阿聯酋等海灣國家正努力與世界各國合作,推動本國經濟多元化,而美國基於中東聯盟體系的考量,希望海灣國家能與以色列加強合作。在互聯互通領域,美國發起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俄羅斯推動的南北國際運輸走廊,以及土耳其推動的跨裏海運輸走廊之間存在競爭。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傑出訪問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危機領導力項目聯合主任阿諾德·豪威特(Arnold Howitt)強調,過去20年裏,世界各國在極端事件的壓力下,備災和救災工作日益完善,國家應急系統能力得到提升。但即便是大國,也尚不足以單獨應對跨越國界、規模遠超預期、需要特定知識或技術的緊急情況,各國需要加強應對極端事件的國際合作與援助機制。
印度《力量》雜誌總編普拉溫·新力(Pravin Sawhney)認為,隨著中國崛起和美國重返亞太,全球地緣政治的重心正向亞太轉移。未來三到四年內,這一趨勢將對印度和東南亞産生重要影響。目前世界多極化存在兩個區域,一邊是由美國領導的西方國家,它們佔世界人口的20%,推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一邊是“全球南方”國家,它們沒有確定的引領者,但得到了中俄的支援。“全球南方”國家佔世界人口的80%,主張發展合作夥伴關係。目前新興技術正在迅速發展,中美都有各自的優勢。“全球南方”國家都在關注中國的轉型,一旦新質生産力發展起來了,“一帶一路”倡議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認為,目前美國霸權已基本瓦解,只差一個標誌性事件來蓋棺定論。美國政治制度失去吸引力,倘若特朗普敗選,很可能出現比國會山事件更嚴重的危機。美國經濟科技霸權正在崩潰,對華貿易戰、科技戰和對俄制裁戰都已失敗,現在只剩下即將崩盤的美元霸權。當然美國失去霸權不意味著美國就此滅亡,而是淪為僅能支配北大西洋的區域強國。後美國霸權時代的世界也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例如我們不確定美國是否會變得更加瘋狂,繼烏克蘭之後,在西太平洋再挑起一場“代理人戰爭”。
主題討論二環節聚焦“全球經濟安全與合作”。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前副所長丁一凡指出,逆全球化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打擊,並有可能帶來地緣政治風險。一是美西方無視本國徘徊在經濟危機邊緣的事實,堅持以大國博弈、大國競爭思維解決問題。與之相似的是,一戰前各國也都沉迷于地緣政治博弈,而非攜手拯救經濟。二是美聯儲激進降息將造成美元貶值,廉價美元又會催生更多金融泡沫,使別國經濟陷入暴漲暴跌的迴圈。三是美西方“脫鉤斷鏈”“去風險”讓東南亞和拉美國家承接了不少中國的産業鏈轉移,但下屆美國政府或逼迫這些國家降低對美供應鏈中的中國佔比。可以預見,美國即便捆綁衰退多年的日本和歐洲,也無法阻止自身的衰退。反觀中國則致力於幫助更多“全球南方”國家加入新興經濟體的行列,世界經濟將越來越向“全球南方”崛起的方向傾斜。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客座助理教授、希臘國際關係理事會委員齊思源(Vasilis Trigkas)表示,美國愈發重視“經濟安全”,不僅將“小院高墻”的“高墻”修得更高,還把“小院”變成了更大的院子。例如,美國此前對中國造船業發起301調查,但“中國造船廠對美國海軍和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觀點根本站不住腳,中國至今仍受到第一島鏈的鉗制。同時,海上運輸和造船業也是全球公共産品,如果中國造船能力受到遏制,成本將立刻轉嫁給全球消費者,加劇本已十分嚴重的通脹問題。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中國銀行前副行長、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永利指出,隨著美歐越來越多地將SWIFT用於對他國制裁,國際支付清算體系亟需進行深刻變革。可能選項有三,一是深刻變革SWIFT治理體系,真正恢復中立安全、公平公正,但目前看難度非常大;二是比照SWIFT另建一個完全中立、專業、安全、高效的全球銀行間支付電訊組織,這在技術上並不困難,但需避免新組織仍被少數國家控制;三是借鑒數字貨幣技術打造新的跨境支付清算體系。
國際能源轉型學會會長、國際能源論壇第四任秘書長孫賢勝強調,俄烏衝突疊加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對全球能源形勢造成較大影響。一方面,油氣仍在全球供應中佔據主導地位,但全球能源地緣政治格局發生顛覆性變化。俄烏開戰後,歐俄能源合作破局,美歐能源安全合作刺激美國油氣行業快速發展,俄能源貿易則不得不“向東看”。另一方面,隨著氣候變化問題加劇和能源安全保障壓力提升,各國政府均加大力度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中國也從全球能源的積極參與者轉變為重要的貢獻者。但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能源轉型,各國還需進行更多國際合作。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太和智庫歐洲中心主任托斯登•耶裏尼克(Thorsten Jelinek)表示,歐洲正面臨一系列轉捩點,其中一個便是氣候行動。在這方面,歐洲的情況並不樂觀,但可汲取德國在一戰時的教訓:當時德國若能持續開展外交,靈活選擇盟友,限制軍備競賽,削弱帝國野心,更好地處理危機,並在關鍵行業選擇合作而非競爭,便有可能避免一戰。應看到,“利潤”(profit)的本意是“進步”或“有用”,經濟收益並不是最重要的。作為人類,我們總會交易、分享一些東西,並彼此虧欠。只有解決真正的問題,“利潤”才會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