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人口發展新常態的必然選擇
文 | 原新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這是新時代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
中國法定退休年齡定調于上個世紀50年代。1951年,政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3年修正),有關退休年齡規定:男工人和職員60歲,女工人和職員50歲;特殊工種,男女各提前5歲。到1978年,《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有關退休年齡規定:男幹部和工人60歲、女幹部55歲、女工人50歲;特殊工種,男女各提前5歲;賦予一些部門和單位調整退休年齡的自主權。
時至今日,我國人口、經濟、社會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人口老齡化時代已經到來且不斷加劇。2023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和老齡化水準分別為2.97億人和21.2%,進入中度老齡社會。預計2030年—2035年期間,將超過4億人和30%,進入重度老齡社會;本世紀中葉分別達到5億人以上和40%以上,進入超級老齡社會。這種趨勢能改變麼?不能。這是人口發展規律使然,不可逆轉。
我國人口老齡化有“五超”特點:超巨規模老年人口數量,超快速度老齡化進程,超高水準老齡化程度,超級穩定老齡社會形態,超大差異老齡內部結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國情,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促進人力資源充分利用”;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
為什麼在今天提出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當前,我國處於典型的低齡老齡化階段。2020年—2050年,60歲—69歲低齡老人從1.5億人增至2.1億人,始終佔老年人口總量40%以上,是延遲退休的機會窗口。
同時,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大幅度延長,從1949年只有35歲增至2023年的78.6歲。退休之後,老年人健康狀況日益改善,延壽是普遍現象,尤其60歲—69歲低齡老人。2020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健康和基本健康的比例為87.3%,其中60歲—69歲高達93.0%。低齡老人健康狀況良好為延退奠定基礎。
當代低齡老人另一個顯著特徵是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續延長,受教育程度隨代際更疊越來越高。一方面,受教育年限延長而退休年齡靜止,縮短了生命週期的工作年限。若退休年齡不變,生命週期中的生産性時長縮短、老年消費期延長,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産性時長越短,會不可避免形成對長壽和教育改善的浪費。特別是我們已經步入科技化、資訊化、數字化、網路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時代,重體力勞動大幅減少,就業崗位對勞動者年齡和性別的包容性也得到顯著增強。
60歲前後,人的閱歷、知識、技術、經驗最為豐富。延退是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的重要方式,體現生命價值和自我實現境界;延退從整體上有利於開發和利用長壽紅利;延退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措施之一。漸進式延遲退休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從現在到未來,越早開始越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