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塑造和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文 | 錢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佈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解決好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這一結構性就業矛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準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這為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長期來看,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要聚焦“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佈合理”,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釋放人才紅利。
素質優良是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的重大判斷。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表明,人力資本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增強人力資源創新能力,是釋放人才紅利的應有之義,也是發展新質生産力和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1.05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這為釋放人才紅利築牢了重要基礎。未來一個時期,釋放人才紅利還要進一步提升人才素質,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科學研判人力資源發展趨勢,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
總量充裕是基本條件。我國具有人口基數大、適齡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大、各類別人才隊伍總量仍在增加等顯著優勢,具備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一系列條件。當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近9億人,接受高等教育人口達2.4億人,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研發人員總量均居世界首位,是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總量充裕的人力資源是釋放人才紅利的基礎,也是我國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的最大底氣。未來,要進一步深化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應人口規模和結構變化,及時總結人類現代化進程中人口發展基本規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持續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加速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結構優化是重要標誌。人力資源結構優不優,一個重要標準是看能不能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當前,我國很多地區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在數字産業領域催生了大量人力資源需求,就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一些地區緊緊圍繞産業集群、新興産業和民生領域開發人力資源,形成了人力資源結構動態優化的生動局面。近年來,我國就業保持總體穩定,但結構性就業矛盾較為突出,突出表現為“招工難”和“就業難”並存。優化人力資源結構,要從破解“有活沒人幹”入手來解決“有人沒活幹”的問題。進一步提升就業公共服務品質和水準,完善人崗供需對接機制,努力實現人崗相適、用人所長、人盡其才。優化人力資源結構還要堅持“四個面向”,強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推進,大國間科技競爭日益激烈。要搶佔全球科技制高點,我國還需加快提高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比例,加快優化青年科技人才、基礎研究人才、頂尖科學家等人才隊伍結構,加快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分佈合理是必然要求。合理的人才分佈對提升現代化人力資源配置效率具有重大意義。各類人才只有充分流動,才能更好發揮人力資本價值。要深化東中西部人才協作,進一步打破城鄉、區域、行業間人才流動的壁壘,全面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促進人才區域合理佈局。推進人力資源地圖建設,通過數據收集、崗位調查等方式,加強企業用工預測和監測,及時精確掌握人力資源跨地區、跨城市和跨行業的流動趨勢。加強勞動者尤其是靈活就業人員的權益保障,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營造公平有序的就業環境,讓更多勞動者願意來、留得下、幹得好。人才分佈還要著眼全球人才大格局,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人才市場,不斷擴大人才開放,加大對世界優秀人才的吸引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國家高水準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為人才提供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
總之,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素質是根本,總量是基礎,結構和分佈是重要表現。加快釋放人才紅利,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要圍繞素質、總量、結構、分佈四個方面,遵循各類人才成長規律,不斷加快人才體制機制改革,著力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努力實現高品質充分就業,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充分釋放各類人才活力,推動我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