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內蒙古一家企業研發的智慧機器狗。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管委會供圖
國能寧煤年産400萬噸煤制油裝置區。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供圖
青海德令哈市光伏(光熱)産業園的光熱電站。新華社發
2023年西部地區各省區市地區生産總值(億元)
製圖:陳恒、陳之殷
2022年西部地區各省區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萬元)
製圖:陳恒、陳之殷
【圓桌對話】
編者按
西部地區具有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在全國發展大局中佔據重要地位,同時也面臨著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短板不足和迫切需求。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青海、寧夏等西部地區考察時,多次就“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提出重要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戰略部署中,如何更準確認識和把握西部地區在發展新質生産力中的稟賦優勢,處理好傳統優勢産業與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關係,破解創新資源、人才資源、産業資源不足等問題,成為社會各界尤其是西部地區關注的焦點之一。為此,本版邀請西部地區和區域經濟研究領域專家學者,圍繞“西部地區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展開討論。
嘉賓:
賈若祥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
黃慶華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許峰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
杜青華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主持人:
本報記者 陳之殷 陳恒
1.西部地區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實踐探索
主持人:去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考察調研時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一年來,西部地區在探索新質生産力發展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
許峰:就現階段來看,西部地區的探索主要圍繞新型工業化、現代化産業集群等重點任務來展開,在2024年地方兩會上,西部地區的12個省(區、市)均把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作為各地重點工作,5個省(區、市)均提出佈局新能源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産業鏈,6個省(區、市)佈局新材料、新型儲能材料産業,3個省(區、市)將航空航太産業作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産業集群。如雲南提出建設“綠電+先進製造業”、硅光伏産業、生物醫藥等重點産業鏈;重慶提出建設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資訊製造業、先進材料、智慧裝備及智慧製造等多個萬億級、千億級現代化産業集群;四川提出建設新型顯示、航空航太裝備、無人機産業集群;貴州佈局新能源電池材料産業、航空航太及裝備製造業、健康醫藥産業等,積極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區建設,聚焦煤礦、化工、新材料、鋼鐵、有色、電力、建材等8個重點行業推動智慧化轉型。
黃慶華:西部地區在探索新質生産力發展方面具有三個顯著特徵。一是積極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群。比如,聚焦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資訊等重點産業補鏈強鏈,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化産業體系。二是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加快新質生産力的孵化培育,打造科技創新中心、推動經濟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提升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等領域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能力。三是強化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政策支援。圍繞先進製造業、科技創新佈局政策支援體系,強化科技、人才、金融政策支援,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2.西部地區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獨特優勢
主持人:西部地區先進生産要素相對不足,是否意味著在發展新質生産力方面只有劣勢、沒有優勢?新質生産力的發展能否為西部地區帶來將劣勢轉變為優勢的機會?
黃慶華:西部地區發展新質生産力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優勢。一是區位優勢。西部地區是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也是連接東西方的重要通道。應充分發揮這一區位優勢,持續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好利用好各類産業園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自貿試驗區等平臺,紮實推進與共建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二是自然資源優勢。西部地區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水安全、能源資源安全、國防邊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做大做強一批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提升能源、資源等重點領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風能、光伏能等綠色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三是經濟成本優勢。西部地區總體要素成本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的區域競爭優勢。只要加大力度推動勞動力、資本、土地、知識、技術、數據等要素便捷化流動、網路化共用、系統化整合、協作化開發和高效化利用,就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産率。
賈若祥:西部地區國土面積廣闊,部分地區資源稟賦條件好、産業基礎雄厚、發展潛力大。比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關中平原城市群、黃河“幾”字彎都市圈、蘭西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等,優質生産要素不斷向這些優勢地區集聚,讓這些地區成為西部地區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引領區和率先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要承載地。西部地區應遵循不同地區國土空間的主體功能定位,探索與國家發展新質生産力總體要求相適應、與自身比較優勢相適配、與當地主體功能定位相協調的新質生産力發展之路。一是促進人口和産業向城鎮化地區高效集聚,在城鎮化地區“種植”好企業和城市,不斷優化重大生産力佈局,推進內陸腹地城市建設,促進産業向園區集中,通過産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形成更多符合新質生産力發展要求的新業態新模式,更好保障國家産業安全。二是農業地區要“種植”好糧食,樹立大食物觀,不斷推進生産經營方式創新,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通過在農業領域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助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三是生態地區要“種植”好樹和草,堅持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加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品質發展,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西部,更好保障國家生態安全。
杜青華:一方面,切不可拋開西部地區的現實基礎和約束條件,搞不切實際的“彎道超車”,盲目追求脫離當地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的産業佈局;另一方面,新質生産力的發展讓西部地區的稟賦優勢成為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新的技術能夠將西部地區的一些劣勢轉變為優勢。例如,近年來,在科學技術的賦能下,昔日海拔高、氣候冷、空氣幹、雨少風多、沙漠戈壁荒漠面積大等諸多發展劣勢,現在已轉變為青海不可多得的資源稟賦優勢。青海能源資源富集,全省太陽能年總輻射量位居全國第二,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位居全國第五,是我國第四大風場,可用於新能源開發的荒漠化土地超過10萬平方公里,是國家不可替代的能源安全戰略要地。未來包括青海在內的廣大西部地區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要路徑,就是要緊緊圍繞“綠色生産力”這個突破口,深化東西部科技合作和技術轉移合作,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構建符合本地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走好綠色低碳發展這個新賽道。
3.西部地區如何統籌好“新”與“舊”的關係
主持人:傳統産業在西部地區經濟中佔比一般較高,如何統籌好新質生産力發展與傳統優勢産業的關係?
黃慶華:傳統産業是推進西部地區高品質發展的主要載體,是孕育新質生産力的肥沃土壤,不應被簡單視作“低端産業”而一味將其退出。大部分西部傳統産業依然擁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而且改造升級後還可成為驅動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應盡力推進西部傳統優勢産業轉型升級,促進能源化工、資源深加工、農牧業及加工、裝備製造等特色優勢産業不斷發展壯大。通過加快傳統優勢産業技術改造,大力推進重點行業設備更新,促進傳統優勢産業升級、提質、增效。大力推動製造業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特別是通過數字賦能企業生産方式和組織模式創新變革,充分利用新技術實現傳統工藝和裝備更新、産品結構優化、全過程清潔生産、經濟資源高效利用、産品鏈逐漸延伸、發展方式逐步轉變,在保持競爭優勢的同時,更好適應市場需求和發展態勢。
許峰:西部地區傳統優勢産業大多基於各地區資源稟賦條件,並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傳統産業為培育新質生産力提供基礎,培育新質生産力可以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兩者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例如,貴州正在通過“富礦精開”不斷提高産業高品質發展新路徑。貴州礦産資源中49種礦産儲量居全國前十,礦産資源産業在開好、用好、發展好上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圍繞礦産資源稟賦與産業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培育不斷做足礦産業文章,著力推進煤化工、磷化工等集群發展,煤礦規模化智慧化、磷礦高端化高附加值化水準穩步提升。同時,貴州在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加快佈局新能源電池、新材料、智慧算力、先進裝備等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不斷提高礦産資源的清潔利用、高效利用、高價值開發水準,提高“含綠量”和“含金量”,降低“含碳量”和“含污量”。
杜青華:青海依託“水豐、光富、風好、地廣”的資源稟賦和關鍵領域、關鍵技術的創新突破,積極佈局發展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産業,逐步實現了由傳統“水火互濟”向“水火風光”多能互補的電源結構轉變。與此同時,青海充分利用綠電供給豐富、氣溫冷涼、空氣潔凈乾燥等優勢,積極搶抓國家“東數西算”“東數西儲”“東數西訓”“數據援青”等新機遇,大力發展綠色算力産業,在推進綠電與綠算深度融合發展方面,取得可喜成效。
4.健全西部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體制機制
主持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健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制度和政策體系。西部地區如何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先進生産要素集聚不足等問題?
賈若祥:西部地區破解創新資源、人才資源、産業資源不足等問題,應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創新鏈、人才鏈、産業鏈跨區域協同融合,從更大的區域範圍統籌資源和市場,在加強區域協作中進一步彰顯西部地區的優勢。在創新資源、人才資源、産業資源中,産業資源是最為核心的支撐,西部地區要圍繞特色優勢産業採取靈活性舉措吸引創新鏈和人才鏈,促進産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一方面,積極爭取國家依託西部地區的特色優勢産業有針對性地部署國家科技創新力量;另一方面,積極鼓勵西部地區企業部署企業的科技創新力量,形成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引領、企業科技力量為主體的互促互進的良好發展格局。
黃慶華:在産業資源方面,應積極推進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産業合作,形成産業互補和協同發展的格局。比如,鼓勵東部企業在西部設立分支機構和合作項目,利用東部地區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動西部地區的産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再如,支援西部地區完善承接産業轉移的體制機制。建立高效的服務和管理體系,吸引更多的投資和技術流入,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用的發展模式,提升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水準。此外,還要推動西部地區省際産業協同,促進産業聯動發展,共同提升産業整體質效。
許峰:從長遠看,一是圍繞現代化産業體系佈局創新鏈人才鏈、加快特色教育建設,圍繞優化教育結構、專業結構、人才結構,深化産教融合、科教融合、研産融合,在引進、培養、留用、科教、成果轉化等方面實現創新人才自主考核,提高創新人才鏈的培養和發展品質。同時,完善人才評價和服務保障體系,提高創新人才與新興産業發展的耦合水準,進而通過人才資源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二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各類要素向現代化産業體系高效配置。一方面,健全全要素參與産業發展成果的共用機制,探索要素的價值收益分配機制。另一方面,創新産業發展管理模式,更好地融入全國統一要素市場和資源市場,促進要素投入、流動、融資、生産和分配等多環節與市場主體需求相匹配,推動生産力實現質的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