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融合發展之路 讓城鄉“雙向奔赴”
文 | 張琦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近年來,我國城鄉融合展現出喜人氣象與嶄新風貌。2023年,我國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91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3年的3.03縮小到2.39;全國建成村級電商服務站點超過15.8萬個,實現農産品進城、工業品下鄉,農民消費更便捷,市場要素更暢通;“千萬工程”走深走實,産業、人口、文化等要素交織融合,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澎湃活力。步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城鄉融合工作,在統籌把握、前瞻佈局中回應時代命題、破解改革難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伴隨我國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新型工業化對城鄉區域發展格局的影響更加凸顯。只有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三者統籌推進,才能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從根本上來説,三者相互聯繫、相互依存,是一個有機統一的大系統,需要系統兼顧、整體推進。在未來的探索實踐中,要找準統籌結合點,打通痛點與堵點,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機制。
把握“硬聯通”“軟銜接”。城與鄉是人類生産生活的兩大空間,彼此互相成就、共促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得打通阻礙城鄉要素自由流通的堵點、痛點,實現兩者的“雙向奔赴”。一方面,要不斷提升城鄉之間路網、電網、水網、網際網路、能源網、商貿網等“硬聯通”的一體化水準。近年來,農村充電樁、冷鏈物流、寄遞配送設施建設不斷增強,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持續推進,安全可靠、智慧開放的現代化農村電網也在逐步搭建、普惠村民。基礎設施完善升級、農村生活提質增效,城鄉之間的時空距離也在不斷縮短,相關資源要素得以高效配置。另一方面,要不斷優化城鄉流通規則和標準等“軟銜接”一體聯通水準。為加快建設高效順暢的農村現代流通體系,《中央財辦等部門關於推動農村流通高品質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完善農村流通標準體系。相關部門推動農村商貿、交通、物流領域基礎設施相互銜接、高效應用,推進標準互認、服務互補,促進了多種運輸方式與物流環節的有機聯通。
增強城鄉深度融合。新型工業化是科技創新、數字驅動的工業化。産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兩者生産空間不同,但是生産要素類似,推動要素深度融合是實現統籌的關鍵。一方面,鄉村全面振興需要融合新型工業化的科技和創新。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鄉村振興領域深入應用,産業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深刻改變了農業生産方式、農村治理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加速促進了鄉村全面振興。另一方面,新型工業化融合鄉村全面振興的資源要素。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釋放出來,源源不斷地向非農産業轉移,為工業化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時至今日,農業直接支援工業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鄉村全面振興間接支援新型工業化的作用依然顯現併發揮。新型工業化需要融入由鄉村供給的農産品、生態資源和勞動力,只有持續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才能為新型工業化集群發展提供豐沛的資源要素。
注重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離開新型工業化,就如同無水之木;新型工業化離開新型城鎮化,就如同空中樓閣。一方面,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在於構建産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而新型工業化作為産業升級的重要一環,是推進新型城鎮化良性發展的核心力量。比如,湖南長沙一個縣級城市一年的儲能材料産業規模約600億元,縣域經濟呈現蓬勃態勢,相應帶動社會、民生、基礎設施等領域的顯著改善。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需要培育壯大一批先進製造業集群,而這些先進製造業集群需要以完善的城鎮體系為支撐。兩者只有協調共進,規避産業和城鎮發展之間存在的“時間上不同步”“空間上無互動”等問題,才能充分發揮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在推動社會進步過程中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