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智庫中國>

張穎熙:錨定深度融合激發産業活力

2024-07-17 14:09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 | 張穎熙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的特徵。産業融合發展是生産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融合集群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通過促進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深度融合,更好激發産業活力、重塑産業形態、優化産業結構,推進産業智慧化、綠色化、融合化,不斷夯實新質生産力發展的産業基礎。

聚焦三個融合

新質生産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時期。新一代資訊、生物、能源、材料等領域不斷涌現顛覆性技術,呈現融合交叉、多點突破等態勢。培育新質生産力必然要告別傳統技術體系、擺脫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品質發展要求。在這一過程中,促進産業融合發展主要通過科技創新驅動、滿足市場需求變化、重塑産業結構來實現,具體包括技術融合、數實融合、市場融合三個維度。

聚焦技術融合,這是産業融合的核心動力。發展新質生産力,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技術的發展應用,促使組織邊界動態化和柔性化,具有明顯的技術外部性。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過程中,有可能使原本分屬不同行業的、具有不同技術和市場的企業在技術層面進行合作,而企業間的合作能有力促進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融合過程。通過跨行業合作,企業可以將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應用於自身的創新項目中,有助於減少研發成本、加快研發速度、提高創新成功概率。這種跨界應用通過産業間技術的互補性和比較優勢轉移,實現了資源共用和知識外溢,加快了創新和産業升級過程。

立足數實融合,這是産業融合的關鍵引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能夠打破傳統産業的邊界和局限,催生新的生産方式和商業模式,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實現數實融合,要聚焦産業數字化、數字産業化和産業生態系統三個層面來推進。依託數字化、智慧化技術的深度嵌入,對傳統産業的生産技術和生産方式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推動傳統産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在發展新質生産力過程中,産業關聯不再是簡單的協作,而是産業交叉融合形成的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眼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蓬勃發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形成了相融相長、耦合共生的産業生態系統。

著眼市場融合,這是産業融合的重要特徵。供需有效匹配是社會大生産良性迴圈的重要標誌。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産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能夠為産業融合發展明確方向、提供商業機會。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求促進新供給與新需求高水準動態平衡。數字平臺的崛起實現了數字技術與應用場景的有機結合,促進供給端和需求端有效聯繫,加快市場供需融合。企業運用大數據平臺分析內外部數據和市場調研等手段,獲取市場趨勢、競爭對手、用戶行為等相關資訊,有效結合市場産品或服務特點來擴大自身産品和服務的範圍,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産品,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由此形成消費端的“長尾效應”。

瞄準四個方向

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看,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引發産業發展範式的深刻變革。以數字技術、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打破了既有的産業邊界,推動産業發展由分工深化逐步走向相互融合,引發了廣泛的産業融合發展浪潮,使産品功能、生産技術、商業模式、消費形式等方面都發生了顛覆性重塑,催生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生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面向未來,要瞄準四個重要方向,從科技創新、基礎設施、人才隊伍、國際交流等領域發力,紮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促進産業融合發展,為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産力提供産業支撐。

第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産業政策體系。一個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是科技進步和産業升級的關鍵因素。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只有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有所突破,産業基礎高級化水準有所提升,才能實現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要圍繞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聚焦重大原創與核心技術,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推進有組織科研,大力發揮國家實驗室在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産出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強國家級科研機構在重大科技問題上的攻關,強化高水準研究型大學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的作用,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完善的政策體系和良好的市場環境是發展新質生産力、促進産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條件。要尊重生産力與産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加大産業政策支援和引導力度,建立並完善科技創新政策保障體系,健全金融、監管、仲介等服務保障,更好激發企業和個人創新活力。優化技術交易市場環境,深度挖掘和拓展市場需求,促進市場有序開放,推動産業發展和市場需求之間的良性互動,為新質生産力發展和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第二,健全數字基礎設施,推動數實深度融合。數據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要素。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基礎條件。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要加大對工業網際網路、算力基礎設施、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支援力度,佈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為技術創新、産業轉型升級夯實基礎、提供支撐。針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加快建設區域數字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機制,完善區域數字合作共用機制。加快推動産業數字化轉型,強化生産、分配、交換、消費環節的數字化。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加快推進産品研發、生産、經營等全週期數字化轉型,打造低成本、高適配性的數字技術平臺,賦能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發展智慧農業,加強農業生産經營和管理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改造;加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驅動線上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提升服務供給效率。

第三,培育科技創新人才,構築人才“蓄水池”。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要素,科技創新型人才是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根基。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佈局,努力培養和儲備一批高水準創新型、複合型人才,提高産業人才科技素質和創新能力。深入推進職業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育,完善以公共實訓基地為平臺、市場化運作的崗前培訓機制。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産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確保人才培養有效對接産業需求。持續完善人才引進、使用和激勵機制,構築人才“蓄水池”。制定合適的人才引進政策,提供便利的科研環境,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投身新質生産力發展和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體系,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和創新活力。

第四,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動産業開放發展。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是推動産業開放發展的重要路徑。聚焦開放融合,通過共用資源、共同研發、共建平臺等方式,加強同發達國家在科技創新相關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先進技術與理念,整合國內外優質資源,優化要素配置,實現要素在企業間、地區間、國家間順暢流動,夯實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技術與要素基礎。鼓勵我國優勢企業和機構積極參與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領域的國際聯合研發與創新,形成互惠互利、融合發展的開放式産業交流與合作模式,探索建立開放性的現代化産業體系。積極促進國內外産業深度融合,構建更加安全、穩定、暢通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切實增強我國産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