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智庫中國>

呂薇:釋放改革動能促進科技自立自強

2024-06-26 16:44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 | 呂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員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迫切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以深化改革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潛能,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改革,加快形成支援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以科技現代化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實力大幅躍升,研發人才數量居全球第一位,2023年全社會研發經費超過3.3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專利申請量和科技集群數量居世界第一位,部分領域前沿技術應用從跟跑轉為並跑和領跑,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科技競爭複雜激烈,全球産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與此同時,我國經濟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生産函數發生改變,傳統動能逐步減弱,經濟發展處於新舊動能轉換和産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實現科技創新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推動産業結構加快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只有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創新發展模式,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和創新的投入産出效率,才能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更加堅實的制度支撐。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現實需要。新型舉國體制強調將政府、市場和社會有機結合起來,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新形勢下,要發揮好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探索構建前沿技術領域的科技創新新模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根據發展戰略需要,集中優勢科技力量,在載人飛船、探月工程、深海探測、北斗衛星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依託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超高壓輸變電、核電裝置等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推動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通過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和産業基礎再造工程,一批批關鍵零部件實現技術突破和規模應用,一些關鍵領域産業鏈攻關取得可喜進展,製造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

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大多聚焦科技創新前沿領域,能夠不斷涌現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但也具有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很多項目開發週期長、投資大、風險高,存在多種技術路線競爭,難以單純依靠市場自發力量驅動。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和前瞻佈局未來産業,需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戰略研判和科學決策,確保創新資源有效統籌和合理佈局。建立常規化的技術預見機制,根據發展階段和市場化程度,因時因業制宜探索攻關模式和路徑,建立透明可追溯的試錯、容錯創新機制。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強化資本、技術、數據、人才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健全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強宏觀政策一致性評估,建立穩定、透明和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科技任務、代表國家科技水準的中堅力量,能夠在關鍵領域和重點方向上發揮戰略支撐引領作用和重大原始創新效能。目前,我國正在加快形成包括高水準研究型大學、國家實驗室、科技領軍企業等在內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進一步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有利於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增強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

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創新體系中的引領帶動作用,要堅持“四個面向”,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統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健全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的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機制,加強協調和銜接。建好用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完善創新網路,提高研究水準和投入産出效率。

此外,注重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各類主體優勢,明確分工促進合作。研究型大學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培育、基礎研究方面的主力軍作用,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和産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國家科研機構在中長期戰略任務、應用導向科學研究以及産業共性技術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國家實驗室聚焦重大戰略領域,強化前瞻性、戰略性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領軍企業進一步發揮其在應用型科技攻關中的牽頭作用,推進科技成果産業化。國際創新中心、區域創新中心的重點任務則是促進創新要素流動共用、優化配置、優勢互補,打造産學研合作平臺,形成創新要素集聚地,為産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

科技創新體系貫穿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全過程,産業創新體系覆蓋産業鏈供應鏈各環節,更加關注科技成果産業化應用和技術擴散。科技創新體系與産業創新體系交叉融合、相互作用。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保障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這就需要促進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以創新驅動産業發展,將科研成果切實轉化為先進生産力。

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需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一是培育一批具有引領作用和強大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支援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建立企業參與科技創新決策的常態化機制。二是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創新,確保産業鏈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支援供應鏈龍頭企業創新帶動配套企業創新,強化共性技術供給,推動産學研用對接,培育專精特新企業。三是組織行業上下游企業圍繞重點産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建立權責明確、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的合作機制。

還需優化整合各類創新平臺。當前,我國已建立起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區域産業技術研究機構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由於各類平臺在創新體系中作用不同,需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分類施策,在合作夥伴之間建立共用機制,增強行業技術供給能力。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

創新不僅需要科研人才,還需要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生産一線管理人才、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只有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持續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支撐科技強國建設。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人才知識結構、人才需求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亟需培養適應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的多層次人才。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的創新資源配置,提升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品質,強化終身教育,促進勞動者知識更新。二是創新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從以理解吸收知識為主轉向更加注重思考和解決問題,加強學科交叉融合。三是改進教育評價體系,對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分類評價,強化以學術貢獻和創新價值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在工程技術教育領域,可借鑒國際經驗,發揮行業協會參與教育評估的作用,對課程設置、學生能力以及實驗活動效果提出諮詢意見,使教學內容和方法更加適應産業轉型升級需要。

此外,還要完善人才發展相關的體制機制,做到人盡其才、各展其能。一是為科研人員營造穩定和寬鬆的研究環境,鼓勵原創、允許失敗,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二是鼓勵企業家敢闖敢試、敢打敢拼。企業家是重要的創新人才,充分發揮企業家才能有利於優化整合企業創新資源。三是暢通人才職稱晉陞通道,發揮工程師和專業技能人才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四是堅持擴大開放,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環境,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