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略海洋應向“新”而行
文 | 嚴小軍 浙江海洋大學黨委書記、研究員,國家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壯大海洋經濟,譜寫經略海洋新篇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也將大有可為。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要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得天獨厚優勢,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海洋是高品質發展的戰略要地,以新質生産力為牽引培育壯大現代海洋經濟,不斷提升經略海洋能力,對於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從歷史來看,每一次科技變革都會帶來海洋領域的革新,推動海洋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第一次是蒸汽機的發明與蒸汽動力的運用,使得人類遠洋航行從依靠自然能變為機械能,人類海洋活動範圍得到擴展;第二次是電磁通信設備、渦輪電力系統等技術的應用,極大推進了海上活動;第三次則是以原子能、電子電腦為主要標誌,核艦艇等技術在海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目前,以大數據、人工智慧和量子通信等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和産業革命已經到來,同時也帶動了海洋領域新革命。促進海洋新質生産力加快形成,將為我們贏得更多發展主動權。
技術創新能夠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海洋領域科學技術的突破能夠極大提高生産效率,從根本上改變海洋開發利用方式。比如,利用智慧化、全天候、高穩定的“波輪”海浪發電,浪能發電場比傳統風電場的發電能力高7倍;未來使用無人機、無人船等智慧設備進行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和管理,可以降低開發成本和風險。隨著海上風電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海上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2023年全球海上風電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並網裝機容量達到8.8GW。釋放海洋發展潛力、拓展海洋發展空間,需要我們不斷提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
海洋科技革新催生了現代海洋産業變革,海洋産業發展呈現出一二三産融合的特徵,産業鏈條持續延伸,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深海化成為海洋發展的新方向。基因編輯、深海探測等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海洋生物醫藥、海水利用、海洋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産業發展;綠色生物製造産出高值化産品,提升了海洋食品營養品質;海上風電、海上光伏的應用減少了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呈現出海洋生産綠色低碳、海洋可持續發展的新態勢。
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亟待新質生産力支撐,目前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新型複合人才供給等方面還存在短板。我國要進入全球海洋強國的第一方陣,就需要立足國情、與時俱進,以新質生産力為引領,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産力發展路徑,從人才培育、科技提升、産業構建等方面重點發力,夯實海洋強國建設的基礎。
強化海洋創新型人才培養。技術的創新、掌握、應用都離不開人才,這要求大力培養具有原創精神、具備交叉學科素養、掌握前沿科技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在涉海領域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相關知識體系、知識結構、創新思維培育等內容需要適應海洋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需要。加快海洋創新型人才培養,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全鏈條的特點,推動形成多重海洋人才紅利,是加快發展海洋新質生産力的關鍵。
提升前沿海洋科技水準。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在海洋大模型、水下運載及作業裝備、海洋探測觀測儀器、深海高精度感測器、海洋高端膜材料、海洋生物材料等前沿研究領域,技術創新呈現出跨領域、高技術融合的特點,推進海洋科技創新,應當重視以現代海洋技術、資訊技術、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技術交叉融合為特徵的“大海科”。例如,海洋工程裝備是先進製造、資訊、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綜合體,2023年全球海洋工程裝備製造行業專利總價值達到16.33億美元,高價值量的浮式生産裝備領域已成為全球海工産業拉開差距的重要因素。類似海洋工程裝備這樣涉及多個技術領域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是未來我國海洋科技需要著力突破的領域。
著力發展海洋新業態。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是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關鍵,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陣地。海洋領域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將助力陸海統籌,拓展海洋産業邊界。具體而言,要推進第一産業向第二、第三産業延伸,鞏固延伸優勢産業,促進傳統海洋産業的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海洋新興産業,搶先佈局未來海洋産業,推動海洋新業態新模式新産品蓬勃發展。海洋新業態的範圍不僅僅涵蓋海洋漁業、海洋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和海洋船舶工業等傳統海洋産業,還將延伸到深遠海養殖、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海工裝備製造、海洋生態文明、海洋文化等諸多新領域。
建設海洋強國,對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深刻把握髮展海洋經濟與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辯證關係,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發展藍色經濟,建設智慧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