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産力相適應的生産關係
文 | 萬勁波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綜合整合部部長、研究員
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不僅依靠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還要依靠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要深化經濟、科技、教育、人才、金融等體制綜合改革,更加注重系統整合,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培育發展的堵點卡點,塑造與之相適應的生産關係,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産要素向新質生産力順暢流動,加快形成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的新質生産力。要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和創新生態,形成高效協同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基礎制度體系、創新體系和産業體系,解決好“為誰創新”“誰來創新”“為何創新”“創新什麼”“如何創新”“創新成果如何用”六個基本問題,形成産學研協同合作、上中下游順暢銜接、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科技金融産業良性迴圈的新型生産關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牢創新為民價值導向,解決好“為誰創新”的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高品質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發展新質生産力就是要打造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以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促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要強化使命導向、需求導向和應用牽引,推動供需匹配,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要聚焦“四個面向”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從根本上破解科研題目從國外學術期刊上找、儀器設備從國外進口、取得成果後再花錢到國外期刊和平臺上發表的“兩頭在外”問題,使科技創新和成果應用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戰略人才力量,解決好“誰來創新”的問題。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戰略人才力量。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和顛覆式創新往往具有不確定性,需要長期持續的研發投入和風險投資、耐心資本的支援。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概念驗證、中試、前沿與關鍵技術研發等基礎性公共性科技供給,需要更好發揮有為政府的引導作用。國家實驗室和國家科研機構要強化使命導向的戰略性體系化科技攻關,高水準研究型大學要強化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學科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科技領軍企業要強化市場導向的整合創新。戰略人才力量不僅包括戰略科學家,還包括戰略企業家以及高技能人才。
完善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激勵機制,解決“為何創新”的問題。創新驅動發展,改革驅動創新。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建設公平競爭、開放合作的高標準全國統一大市場,依靠內生動力發現和培育新領域新賽道,依靠産業化創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從法律和制度上把“兩個毫不動搖”落實落細,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外資企業對等對待,保障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完善産權明晰、利益相容、規範高效的産權制度和激勵機制,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讓創新的企業有市場,有長期回報。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積極培育創新型中小微企業和高精尖特企業,打造更多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科技領軍企業和世界一流企業。
以國家戰略需求和産業發展需求為牽引,解決好“創新什麼”的問題。堅持使命導向、需求導向和産業化方向,加強符合國家戰略需求和産業發展需求的科技創新成果供給。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打好産業基礎高級化和産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堅持系統觀念,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開發、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標準體系進行全鏈條部署,一體推進原始創新、整合創新、開放創新,努力實現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産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從無到有的跨越。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深化評價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強智慧財産權法治保障,形成支援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
優化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及其組合,解決好“如何創新”的問題。新質生産力以生産要素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由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産業創新驅動的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要發揮好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經濟、科技、教育、人才、金融等改革系統整合,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保障各類先進優質生産要素順暢流動,在新發展格局中優化新質生産力發展佈局。統籌配置機構、平臺、人才、裝置、資金、項目、數據、政策等關鍵創新資源,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數據鏈、政策鏈等深度融合,打造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先進製造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和數字産業集群、綠色産業集群。
建設創新友好的應用場景和創新生態,解決好“創新成果如何用”的問題。依託城市群、中心城市及各類示範區、園區,開展多主體協同創新、多鏈條融合創新的改革探索,積極推進高層次協同開放,建設分佈式應用場景和創新生態,在更大範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産業鏈、供應鏈。建立穩定可預期的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應用推廣制度,結合數字化、綠色化雙轉型,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完善支援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體研發及示範應用的政策體系。統籌前沿技術開發、技術改造和科技成果轉化,及時將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佈局建設未來産業,完善現代化産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