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服務消費數字化轉型機遇
文 | 李勇堅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我國居民消費需求正從生存型向發展型、品質型升級,從商品消費為主向服務消費與商品消費並重轉變。消費者的消費理念與行為呈現出與高品質發展更加匹配的特點,以個性化、體驗型、享受型消費為代表的服務消費在居民消費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向服務消費領域迅速滲透,加速服務業線上線下融合,豐富服務消費場景,改善服務消費體驗,為服務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服務消費提質升級,要將提升數字化水準作為重要著力點,順應消費結構轉型新趨勢,深化服務消費數字化轉型,提升供需匹配效率,進一步發揮服務消費對擴大消費的牽引帶動作用。
服務消費是擴大消費的主力,蘊藏著巨大增長潛力。數據顯示,2023年,服務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0%,居民每人平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增長14.4%,佔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5.2%。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可以更加精準地把握和挖掘消費者需求,同時進一步完善服務形式、內容、場景,大幅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從而促進服務供給與服務消費需求有效匹配,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服務。
服務消費不同於實物消費,對“軟環境”的要求更高。提升數字化水準能夠不斷優化“軟環境”,進一步激發潛在服務消費需求,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是有助於解決信任機制問題。運用數字化智慧化平臺,對資訊品質、渠道品質、服務品質等多方面進行嚴格把控,能夠以較低成本為消費者找到值得信任的服務提供者。特別是對於分散化、非標準化的服務消費類型,如家政服務等,運用數字化技術能夠對服務者資訊、服務過程進行把控,從而解決資訊不透明問題,建立可信的消費環境。
二是有助於提高服務供需匹配效率。服務消費發展與數字經濟發展趨勢相交匯,催生了很多新場景新業態。在數字化技術出現以前,服務需要面對面完成,這使滿足消費者服務的空間範圍受到極大局限,新的服務模式和業態也難以快速獲得市場,供需匹配效率較低。提升服務消費數字化水準,運用數字技術全面深入分析、動態跟蹤服務消費態勢,搭建線上服務渠道,拓展線上搜索、智慧化預約、線下交付模式,實現線上線下消費全方位協同,可以顯著增加區域內服務消費多樣性,提高服務匹配效率。與此同時,通過創造新消費場景,使消費行為從品牌化向場景化轉換,能夠更好滿足消費者便利化、品質化、個性化的服務消費需求。
三是有利於擴大服務範圍、改善服務體驗。服務消費具有“強體驗性”,數字化增進了服務提供商與消費者的持續互動,拓展了服務消費的時間和空間,促進供需高效匹配,從而擴大服務範圍,提升服務價值。例如,文化旅遊的數字化智慧化發展,衍生了雲演藝、雲旅遊等新體驗形式,將“在場”與“線上”消費有機連接起來,實現了跨時空服務消費。又如,利用5G、全息投影等創新技術打造更具沉浸感、更加多元的文化展示內容,可以帶給人們更加豐富的觀看體驗。
充分釋放服務消費潛力,要聚焦供給端、需求端重點發力,打造更多數字消費新場景,完善數字消費基礎設施,進一步優化服務消費環境,以數字化驅動服務消費提質升級。
一是鼓勵發展定制消費、體驗消費、智慧消費,促進“網際網路+流通”發展,提供個性化、便利化服務。數字平臺企業要充分發揮數據、技術、流量等方面優勢,運用新技術探索和打造數字消費新場景,在信用機制構建、交易規則完善等方面進行更多探索。二是積極推動服務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完善數字消費基礎設施,重點推動物聯網、雲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區便民數字消費設施,建設數字消費綜合體驗場所和新型數字消費服務平臺。三是進一步優化服務消費環境。鼓勵社會組織、平臺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等加強合作,鼓勵消費者參與制定服務標準。關注消費者核心訴求,健全服務消費線上反饋機制,強化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持續優化網路消費環境,提升消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