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精準對接,讓零工市場發揮更大作用
文 | 韓韞超
“我們去看過,也登記過個人資訊,確實沒有咱能幹的活兒。”“條件確實不錯,但是坐在裏面等不到活兒”——據6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報道,近年來各地將公益性零工市場建設作為重要民生事項,旨在讓零工等活兒不再“站馬路”,讓就業服務更加有溫度。記者連續多日在山西運城、臨汾、忻州等地走訪發現,新建的零工市場雖然設施完善、配套服務齊全,但是與“馬路零工”群體的就業需求匹配仍有不足,農民工群體馬路邊等活兒現象依然存在。
零工市場是向靈活就業人員與用工主體提供就業服務的重要載體,對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拓寬就業渠道,具有重要作用。在不少地方,零工市場多是大量務工者自發聚集在馬路邊、天橋下,見有招工者前來,一窩蜂涌上尋找工作機會。這種招工、找工模式有較大隨機性,無序聚集還會帶來諸如交通壓力、環境臟亂等問題。
在這一背景下,近年來,不少地方致力於讓零工市場“退路進院”,更好地保障零工群體就業,破解馬路市場散亂、服務能力低等問題。去年12月,人社部印發《關於加強零工市場規範化建設的通知》,要求各地將零工市場納入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對靈活就業人員免費提供規範可持續的基本就業公共服務,各地積極響應跟進,陸續出臺實施細則。上述報道反映出一些地方的零工市場建設還存在一定提升空間。
不少“馬路零工”反饋,新建的零工市場“好看不中用”。比如,這些農民工能幹的多以建築、裝修行業的體力活為主,可零工市場提供的多是飯店、話務員、電子廠之類的工作;求職者多來自周邊農村,年齡偏大、學歷較低,農忙時種地、農閒時打工,而零工市場提供的崗位大多年齡要求在50歲以下,且多為長期工,沒有日結工資的;這些求職者更喜歡與包工頭、小老闆打交道,幾句話談好條件,馬上就能走……可見,在工作內容和種類、資訊獲取方式、工資結算方式、工作時長等問題上存在供需錯配,新建的零工市場難免“有場無市”。
完善供求資訊,供求精準對接,是破解一些零工市場遇冷的切入點,是使零工市場更好發揮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能力的關鍵。
讓日益規範的零工市場釋放出強大的磁場效應,讓越來越多的務工者從“馬路邊”走到“市場中”甚至“手機上”,一些地方正在主動探索和實踐。比如,浙江寧波打造以零工市場為主體、零工驛站為補充、零工服務網點為輔助的零工服務體系;福建省積極打造“淘寶式”線上零工平臺,選取優質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參與日常運營,為用工雙方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免費零工服務;廣西南寧市隆安縣“小梁送工”零工市場推出“企業派單、居民點單、小梁送單”模式,建立靈活的每日用工資訊發佈、組織送工機制,實現社區與企業就業供需的無縫對接。不少做法堪稱“教科書式”的經驗,值得更多地方借鑒。
“零工經濟”是就業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零工市場日益規範、成熟,不僅是促進就業的必要途徑,也是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提升就業服務的適配性,是讓就業服務有的放矢的關鍵。
時下,各地零工市場的規範建設正在有序推進,在解決“有沒有”之後,更要關注“好不好”,期待更多地方能不斷優化形式、拓展平臺、豐富路徑,積極構建分層分類的零工市場服務體系,探索更有針對性、可及性強的服務形式,最大程度打破零工市場勞務供需資訊的阻礙,降低供需對接的成本,讓零工市場“好看又好用”,為促進各地就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