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勳:為什麼説新質生産力是綠色生産力
文 | 石建勳 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綠色發展是新質生産力的內在要求,也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蓬勃發展,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成為最有前景的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1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明瞭新質生産力與綠色生産力的內在聯繫。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質生産力的綠色內涵,對提升發展效能效益、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重大戰略意義。
我國原有發展方式的主要特徵是消耗高、污染重、效率低,圍繞傳統生産力構建的原有生産函數難以適應新的形勢,更不符合高品質發展的目標要求。新質生産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徵,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新質生産力的“綠色”鮮明特點就體現在實現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突破、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産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新質生産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培養一批與現代産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這些勞動者是綠色生産方式的踐行者,是發展綠色生産力的重要基礎。發展新質生産力,還需要含“綠”量更高的勞動資料,其不僅包括數智化升級的高端精密儀器和智慧設備,也包括低能耗、低排放或零排放的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為産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硬體支援。就勞動對象而言,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推動綠色科技持續迭代發展,不斷豐富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態,拓寬生産新空間。勞動對象既包括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物質形態對象,也包括海量數據和資訊技術等非物質形態對象。其中,太陽能、風能、氫能、核能、地熱能等新能源,以及碳奈米材料、倣生材料、光電子材料等新材料,能夠有效克服傳統能源和材料儲量不足、不可再生、對環境破壞嚴重的缺點,降低環境負擔,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有助於實現節能減排,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高品質發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新質生産力既遵循生産力發展規律,又遵循自然規律,生動體現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追求。
發展綠色生産力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生産關係。這就需要加快完善促進綠色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綠色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完善支援綠色低碳發展方式轉型的政策、標準、市場和監管體系,加強對生態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和強度的監管,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通過政策引導、制度創新、金融支援等多種方式,提高要素資源配置效率,有效促進綠色生産力發展。
發展綠色生産力,還要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強化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將為産業轉型升級提供廣闊發展空間。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和市場導向相結合,加快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施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重點攻克新污染物治理、環境修復、氫能、儲能、生物製造、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高效節能降耗等相關技術。
發展綠色生産力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將長遠目標和現實條件有機結合,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之中,加快建立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制定支援綠色低碳産業發展政策,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廣泛應用,推動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大力發展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産、清潔能源産業。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提升全社會綠色低碳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