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智庫中國>

金融數據看量更要看質

2024-05-15 16:25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 | 姚進

近日出爐的金融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10.19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2.73萬億元,均處於歷史同期較高水準。但從單月情況來看,部分指標增速在4月份有所回落,引發市場關注。

4月末,廣義貨幣(M_2)增速為7.2%,較3月末回落1.1個百分點,成為討論的焦點。當前,貨幣增速回落有多方面影響因素。

其一,今年以來債市持續上漲,居民購買理財的熱情持續升溫,銀行存款向理財等非銀産品分流轉化,非銀機構資金充裕,從銀行借錢購債的需求降低。4月份,銀行對非銀機構融出資金明顯下降,減少的體量可能在3萬億元左右,存款向金融市場“分流”,引起M_2增速下行。受此影響,狹義貨幣(M_1)增速也有所回落。隨著債券價格走高,相關理財産品投資的收益率上升,企業活期存款“搬家”到理財的情況也較為明顯。

其二,近期多部門對資金“低貸高存”空轉套利、銀行“手工補息”等現象的規範力度加大,過去相當一部分虛增的、不規範的存貸款有所減少,短期內有“擠水分”效應。但金融機構依然充分滿足有效的實體經濟需求,金融總量對經濟的支援更實、效率更高。這既是金融高品質發展的體現,也能促進經營主體立足主業,避免資金沉澱空轉。

其三,金融業增加值核算優化調整也有影響。以往金融業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法參考存貸款增速,今年一季度起,統計局修改為參考利息凈收入、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等指標,更能客觀體現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貢獻度,與年度核算數據也更為銜接。4月份以來,地方政府通過督導存貸款提高金融業增加值的動力明顯減弱,也與4月份金融總量增速下行有一定關係,相關影響可能會在年內持續顯現。

在經濟高品質發展過程中觀察金融指標,不僅要看量,更重要的是看質。從近兩個月的數據來看,我國信貸總量已從過去兩位數以上的較高增速放緩至個位數,但這不意味著金融支援實體經濟力度減弱。隨著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加快推進,過去靠房地産、地方融資平臺等債務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持續,傳統高度依賴信貸資金的重工業也趨於飽和,信貸需求出現“換擋”,信貸投放正逐漸與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需要相適配,即使貸款增速放緩也足夠支援經濟保持平穩增長。

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體現有增有減,盤活出來的資源更多地投入應該支援的領域,真正需要資金的高效企業反而會獲得更多融資,從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金融支援質效。總的來看,無論是禁止“手工補息”還是規範企業“低貸高存”空轉套利,都是監管部門對當前金融機構和企業經營模式與思維慣性的糾偏,矯正部分金融機構盲目追求規模擴張、不合理競爭行為,也能督促企業更加聚焦主業。長遠來看,還會鼓勵金融機構差異化經營、創新金融産品,將金融資源投放到更有活力、增長前景更好的新動能領域,提升金融機構經營和服務水準。

當前,M_2餘額保持在300萬億元以上,社會融資規模存量也比較高,多項數據表明,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依然穩固。可以預見,隨著數據“虛胖”、資金沉澱空轉等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未來的金融數據將更加真實反映出實體經濟部門的內在融資需求,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質效也將進一步提升。此外,伴隨實體經濟融資需求逐步向好、專項債和超長期特別國債提速發行以及債市逐步回歸基本面,全年仍有可觀的凈融資規模,對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形成穩定支撐,貨幣供應量增速也因此有望企穩。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