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智庫中國>

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撐作用

2024-04-23 15:14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 | 朱子欽 陳勁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動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能夠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準的科研隊伍,對於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至關重要。切實發揮科技創新在新質生産力培育中的主導作用,需要全面調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新型勞動者隊伍、新型勞動資料、新型勞動對象、新型生産關係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撐。

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為新質生産力培育提供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科技創新支撐。國家實驗室是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是國家核心戰略科技力量。聚焦國內,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培育新質生産力為導向,圍繞基礎性、綜合性、長週期性、高融合性的前沿科技問題進行開放性探索,鼓勵跨學科研究,為新質生産力的培育提供原始性、顛覆性的科技成果支撐。放眼國際,要發揮面向全球開放的公共實驗研究平臺作用,以自主研製的先進儀器設備、研發測量分析方法等硬條件以及良好的學術文化等軟條件為基礎,吸引全球優秀科學家來實驗室開展聯合研究,構建國際合作新格局,為我國新質生産力發展打下堅實的科技基礎。

發揮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作用,著力解決制約新質生産力長遠發展的全局性、源頭性重大科技問題。國家科研機構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立足自身定位,加快轉變科研理念,著力創新選題機制、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加強與其他各類創新主體的分工合作和統籌協同,重點聚焦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努力産出更多原創性、引領性重大創新成果。在這一過程中,要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確定基礎研究的目標方向,有組織、規模化地開展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科技創新,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運用系統思維研究新質生産力中涉及的高複雜性、強交叉性、高整合度科技問題,建立與新質生産力發展相適應的研究和創新體系,打造以國家科研機構為核心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引領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此外,還要以國家戰略需求和重大科學問題為牽引,通過探索建立課題組群、實驗室群等,把相關研究機構組織起來,集中優勢力量開展跨領域、跨學科協同攻關。

發揮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中的龍頭和紐帶作用,為新質生産力培育提供可持續的科技創新人才。新質生産力的形成過程伴隨著高頻的“創造性破壞”,將加速新舊學科與職業更替,需要建立在學、在研、在産身份貫通銜接的終身教育體系,加快研究制定新型勞動者需求目錄、隊伍建設規劃、梯級培養計劃、分類激勵保障政策。其中,高水準研究型大學要體系化培養引領世界科技前沿的戰略科學家,有組織地推進基礎研究,為開展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提供長週期支援;高水準應用型大學和行業特色大學要全面培養學生的突破性、顛覆性創新思維以及創新創造新型生産工具的能力,形成以卓越工程師為代表的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隊伍;職業院校要完善分類辦學的人才跟蹤培養體系,與時俱進地培養具備多維知識結構的應用型人才和一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紮實做好中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科學教育和工程教育,全週期、全方位、個性化支援引導人才發展,建設高品質終身教育體系。

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關鍵作用,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企業處於市場最前沿,是新技術需求的最先捕獲者和新技術成果的最終應用者。而科技領軍企業具備研發投入強、技術水準高、人才儲備足等先天優勢,在整合匯聚創新資源、營造區域創新生態、提升創新體系綜合效能等方面能夠發揮巨大作用,可以加快突破産業共性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提升國家整體科技實力,是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中堅力量。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作用,要加強科技領軍企業建設方略的頂層設計,完善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群體,引導傳統大企業和平臺企業加快向科技型企業轉型,為科技領軍企業的不斷涌現做好梯次儲備;支援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重大創新聯合體,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統籌行業上下游創新資源,形成體系化、任務型的協同創新模式,聚力突破涉及産業安全、國家安全的重大技術瓶頸;打造“數據+演算法”驅動的新型科技服務體系,構建包括決策支援、市場預測、産業規劃、投融資匹配等功能的新興産業全生命週期數字服務矩陣,全面提升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培育的“四鏈”融合水準;全面推動産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加速傳統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深入推進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