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智庫報告:數據要素市場建設需遵循市場規律和原則
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時代最為重要的生産要素之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出臺多項政策文件。2014年以來,全國各地陸續建立了幾十個數據交易機構,拉開了中國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的序幕。近年來,中國數據要素流通市場活躍度顯著提升,總體規模不斷上升,2024年預計可達1592億元。
在此背景下,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于4月13日召開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聚焦“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現狀、問題和建議”。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副主任王建冬、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前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等多位業界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會上發佈了專題報告。
報告介紹,目前數據要素流通交易的主要模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企業間直接交易數據、數據交易平臺撮合、提供API介面進行數據服務。報告指出,就供給側而言,數據交易主要面臨四個現實問題:合規成本過高、個人數據開發利用成本較高、科研類數據共用程度不足、公共數據開發激勵不足。從需求側看,主要問題在於企業數據利用能力的不足導致有效需求動能不足。
報告認為,數據産業在供需匹配上也面臨三大問題。一是,“有數無市”和“有市無數”。二是,數據要素價格發現機制不完善,主要體現在公共數據定價機制不健全和企業數據價格形成機制不健全兩方面。三是,高度的資訊不對稱。
報告建議,首先要明確有效市場是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的基礎,政府的作用是在市場失靈時進行補充和引導,政策制定需要且應當遵循市場規律和原則。例如,構建合理的市場參與者激勵機制,提高數據産品的品質和吸引力。同時,優化數據流通交易模式,降低市場摩擦。還需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謹防形成行政壟斷,數據交易平臺可以對市場放開,一些公共數字化的應用場景可以適當對市場放開。此外,政府需加強技術研發與人才培養,建立健全數據安全保障與合規交易機制。
第二,以發展數據交易平臺為抓手,進一步完善數據要素市場生態建設。數據交易平臺應當樹立好綜合服務商的定位,不斷提高服務水準和建設能力,做好規則制定、生態培育、技術創新、機制設計、安全保障等輔助服務,發揮自身仲介價值。
第三,探索更加完善的數據要素定價與收益分配體系。應綜合各種定價方法,採用分類的差異化定價,儘量拓寬數據交易的使用場景,並據此作為定價基礎。例如面對標準化程度高、投入産出都能清晰衡量、價值比較穩定的數據産品,採用成本法,依據形成過程中的勞動和資本投入定價;面對高稀缺性、高價值、受市場供求較大的數據産品,採用拍賣法,實時定價;面對定制化的數據産品或服務,採用協議定價方法。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