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低空經濟騰飛,需讓安全先行
文 | 盤和林 工信部資訊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低空經濟正加速起飛。自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培育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太、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以來,低空經濟成為了中國新質生産力的重要代表。
我國之所以積極發展低空經濟,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在低空經濟産業上具備全球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是因為低空經濟能夠深度嵌入各種場景,如物流、救援、基建巡檢、農林植保等,顯著提升這些行業的運作效率。
目前,我國在低空經濟領域具備顯著規模優勢。4月1日,工信部下屬機構發佈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達5059.5億元。在無人機領域,2023年我國民用無人機産業規模接近1200億元,穩居全球首位,其中消費級無人機佔全球份額達70%,工業級無人機佔比也已過半。借助無人機産業積累的技術優勢,我國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的研發也領先全球。2023年10月,中國民航局向億航智慧EH216-S頒發了全球首張eVTOL適航證,日前又為該飛行器頒發全球首張eVTOL生産許可證,標誌著這種新興自動駕駛載人飛行器已進入商用流程。據調研機構預測,2030年eVTOL市場規模將達到234億美元。隨著低空經濟政策落地,我國低空經濟發展也將進一步加速,中國民航局副局長韓鈞預計,2030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將高達2萬億元。
相關政策重視、産業基礎良好、市場前景廣闊,低空經濟未來勢必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當然,就像汽車飛馳的道路依靠交通標識來維護行駛安全,低空經濟的發展也同樣需要保障。發展低空經濟,安全是首要問題。首先,低空飛行器的技術安全性至關重要。飛行器,尤其是載人飛行器需要極致的技術安全保障。有關部門必須針對低空飛行器制定嚴苛的技術安全標準,督促企業提高低空飛行器動力輸出、飛行控制、電機電控運作等方面的穩定性,嚴把安全關,將技術安全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其次,低空空域需要一套與低空經濟發展相匹配的管制規則。發展低空經濟,低空空域管制規則是關鍵,因為低空空域飛行器數量增加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新問題,如低空飛行器碰撞事故、禁飛空域劃定以及潛在的利用飛行器犯罪行為等,相應地就需要在加強航空引導、引入保險和仲裁、強化立法與監察等各領域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對此,我國在制度建設上已先行一步,《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早在去年6月便已發佈,並於今年1月開始實施,配合去年年底發佈的《國家空域基礎分類方法》等法規,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我國低空空域管制制度的空白。
最後,發展低空經濟需提升關鍵技術自主能力。由於我國高新製造業基礎牢,大部分無人機、eVTOL配件都已實現了國産自主,如晶片元器件等少部分配件依然依賴進口。在産業鏈全球化大背景下,零配件供應鏈全球化本無可厚非,但考慮到無人機較為敏感的投射與資訊攝錄能力,提高關鍵配件特別是數字資訊配件的國産化率是大勢所趨。這既是為了産業安全,防止被“卡脖子”,也是從資訊安全、控制安全形度出發的必然之舉。
雖然一系列文件已從規則層面為中國低空飛行器的發展環境打下了基礎,但面對即將到來的發展大潮,還需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在“放”和“管”之間尋找平衡。釋放低空經濟活力需要“放”,開放更多低空空域並減少投放限制;而“管”是低空區域安全的核心關鍵,所以二者需要平衡,不可偏廢。二是要完善低空飛行器安全運作的相關配套,如用戶資訊登記及飛行許可發放平臺,能為飛行器使用者劃定明晰的管制範圍,對誤入飛行器予以警告、標識和追蹤的低空空域管制系統,eVTOL的配套起降場地、航站、信標、通訊導航及充電與維保的各類基礎設施等。
最大化低空經濟發展,釋放産業紅利,需讓安全先行,具體就是要落實到法規建設、基礎設施、資訊平臺等層面。安全體系建設宜早不宜遲,趕在低空空域涌現出大量飛行器前就做好規範,讓低空經濟發展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