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智庫報告:中國的增長故事遠未畫上句號
3月30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季度論壇舉行。本期論壇聚焦“再出發--2024中國宏觀經濟”主題,來自國內政界、學界、企業界等多位著名經濟學家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進行聯合解讀。論壇發佈了題為《再出發--2024中國宏觀經濟》的CMF季度報告。
報告認為,2024年開年一季度數據可謂“見樹木,亦見森林”。“見樹木”是指從短期宏觀指標和中期資産負債表修復情況來看中國經濟都表現出了邊際改善跡象。“見森林”是指在當前大的轉型背景下——中國每人平均GDP接近1.3萬美元,站在了中等發達國家的門口。舊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中國經濟在迷霧中探索“去地産依賴”的發展新模式,新的力量、新的概念呼之欲出。轉型是一個國家成長的必經過程,但完成這項“成人禮”的國家屈指可數——2024年很關鍵,2024年不容易,但有理由相信中國的增長故事遠未畫上句號。
報告指出,在“言必稱日本”的當下,有觀點認為日本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誠然,當下中日經濟發展有著諸多相似表像,包括低生育率、老齡化問題嚴峻等。但外殼之下,中國與日本也存在著諸多差異,這些差異大部分都與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報告舉例,中國的每人平均GDP僅為美國1/6,中國目前城鎮化率(以常住人口計)與發達國家仍有近20個百分點的差距,中國居民消費佔GDP比重大幅低於發達國家,以及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與技術前沿國家還存在著顯著差距。報告認為,以上這些差異,均意味著增長的潛力。即便拋開數據不談,不同於日本早已步入發達國家的現實,中國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還遠未到止步階段。一個直觀的例子就是現今在中國很多大城市,無論你是淩晨幾點點外賣,都能半小時內收到,這樣的“中國速度”放眼全球,還在哪能看到?這種“中國速度”背後是無數外賣小哥為了實現他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努力,這樣的社會怎麼能稱之為“低慾望社會”?
報告指出,差距亦是潛力,但差距和潛力並不能自動轉化為增長動力,還需要政策的協調。結構性改革既是長期良藥,也兼具短期擴張效應,這一觀點直擊“改革遠水解不了近渴”論調。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歷程,對於改革的長短期效果都有理由自信。除城市化外,一系列與收入分配、養老、醫療、生育等有關的改革也被予以厚望。中國的每人平均收入水準已經步入中等收入國家水準,而中國一系列社會保障體系相關制度發展還有所滯後,這也是激發中國消費的潛力所在。
報告強調,培育新質生産力,一個關鍵問題是融資主體依靠誰?如果依靠企業自身,在AI、晶片等領域動輒需要幾十億美元鉅額投資的大背景下,就要讓企業敢冒此風險投資,至少要有穩定預期;如果依靠政府基金,又涉及到政府基金的風險厭惡屬性,這與風險投資的內核有所矛盾。並且,由政府主導的産業發展可能有産能過剩風險。如果依靠金融機構,則要求他們承擔風險,但這裡面又涉及到壞賬追責機制等癥結。激勵的關鍵主體還有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充當了“制度企業家”角色,如何更好調動這個群體的積極性,需要從中央、地方政府的財權、事權的分配機制和地方官員問責機制等多方面努力。
報告用一組數字對中國經濟的未來進行了展望:10.06→10.10→9.99→9.83,這組數字不是經濟指標的增速,而是蘇炳添的百米衝刺時間變化——他在比賽過程中“主動換腳”的故事和今天中國新舊動能的轉換有諸多相似之處:2013年,蘇炳添跑出過10秒06的好成績,拿過全運會亞軍。但2014年一整年,他遇到了瓶頸,最好成績停留在10秒10。正是在這一年,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更換起跑腳,由之前熟悉、擅長的左腳改為右腳。這一改變是自發的,但極其艱難。剛開始的時候,各種不適應——原來的舊模式不能用了,新模式還在摸索,這個過程極其痛苦。最終通過不斷的摸索、嘗試,成功實現了突破,終於在2015年跑出了9秒99的好成績,成為首位突破10秒大關的黃種人。此後,更是以9秒91、9秒83的成績屢創佳績。希望中國經濟在經歷此番轉型後也可以帶給世界更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