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智庫中國>

AI程式員來了,“碼農”會消失嗎?

2024-03-22 16:54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 | 劉偉 北京郵電大學人機交互與認知工程實驗室主任

美國初創公司Cognition日前發佈了首個AI軟體工程師Devin,目前雖尚未公測,但Cognition表示只需一句指令,Devin就可端到端處理整個開發項目,這再度引發“碼農是否將被淘汰”的大討論。一些IT行業資深人士在公開場合提起“編程無用論”,而很多人對此並不認同,認為“AI 時代對電腦專家和程式員的需求將更大”。

從長遠來看,雙方的觀點似乎都有道理。一方面, AI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勢必給程式員的工作帶來衝擊:傳統的編碼方式將顯著改變,水準一般的程式員被取代的趨勢或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儘管AI可以輔助程式員快速生成代碼、提高開發效率,但並不能完全取代程式員的角色,尤其是技術理解深厚、能力強大的高水準程式員。對於未來的程式員而言,掌握AI技術並應用於自己的工作流程中,與AI協同工作從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編碼品質,是與時俱進、適應市場的必然需求。所以,AI程式員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取代傳統程式員,而是用市場競爭的方式刺激他們“進化”。

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認為:“一切科學技術都與人性有關,對人性的研究應是一切科學技術的基礎。”編程工作實際上也是一門與人類思考、決策和行為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編程語言、演算法等都是通過理解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實現電腦與人類的交互。那些充滿人性化、個性化的軟體和交互方式正是基於編程中對用戶需求、行為模式和情感的理解,結合開發者的自身特色創造出來的。人性不僅存在於“開發者——用戶”兩個角色之間,也存在於編程團隊中。對不同客戶需求的理解、溝通中碰撞出的靈感火花、提升協作效率的經驗,都是編程團隊的寶貴財富。

程式開發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人、機、環境系統相融合的工程。在一個程式中,人負責設計、開發和維護,機器則忠實地執行代碼和數據處理。程式員通過編寫代碼來指揮機器完成特定的任務,人機協同為一。機器的智慧體現在它能夠根據預設的規則和演算法自主決策和行動,程式員的任務就是運用恰當的演算法和技術引導機器的智慧行為,並不斷對其進行優化。同時,機器也在與環境進行交互,它需要自外部環境接收數據,並將處理結果輸出到環境中。這種交互是機器不斷適應各種情境和需求,給出相應答覆的基礎框架。

由此,未來一名好的程式員不應僅僅是一名技術人員,還需要具備廣泛的知識和技能。他們是整個人、機、環境系統框架中的創造者,要持續創新、創造價值。具體而言,為了編寫高品質代碼,他們可能要精通多種編程語言;為了能按需選用合適的技術方案,他們要能迅速適應新的技術和工具;為了面對複雜問題時能抓住原因並及時分析解決,他們必須保持與團隊及客戶的高效溝通協作,並不斷積累知識、經驗,同步跟進行業技術前沿,針對具體問題設計出創新的解決方案,保障程式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知識本身並不是力量,能有效將知識應用於實踐才是真正的力量。同樣,大量的編程知識可能是有價值的,但若不會運用、不知變通,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它就很難産生任何實質性影響。能夠有效使用程式,意味著智慧體正具備將知識與學習應用轉化的能力。這就需要程式員具備一些編程規則之外的能力,如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程式員之所以能夠不被取代,底氣正在於其能將所學與實際情況相結合,並作出正確決策,而不是像AI程式員那樣的編程工具,為了編程而編程。

總之,世界終究是一個多因、多果、多元、多維的複雜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類程式員常常負責處理無法編程、“雜”亂無章的方向性問題,機器(如AI程式員)則善於處理可編程的重“復”性過程問題。今天的各種應用落地場景提供了聯結機器與人共同作用的“復”+“雜”平臺,未來,AI負責基礎重復性勞動、人類程式員負責頂層設計的模式已經初露端倪,而認為人類程式員將被AI取代、淪為提要求的“邊緣人”,為時尚早。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