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春: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政策安排與政策目標具有很強的匹配性
3月13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舉行宏觀經濟熱點及兩會專題解讀會。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出席會議併發言,以下整理了他的主要觀點。
《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是為落實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行的再部署。所以,對照《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文本,其政策基調和重大部署基本與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一致。
《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將本年度的經濟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5%,與去年相同,但2024年5%的經濟增長目標較2023年的5%,二者達成難度和實質內容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一,去年和前年兩年平均GDP增長速度是4.1%,如果今年達到5%,那麼今年和去年兩年平均的增長速度是5.1%,剔除基數效應後,今年的5%增長要較去年提高1個百分點,結合目前的全球經濟狀況和中國的經濟體量而言,提升一個百分點的難度著實不小。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設置的不低,但也不是過高,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潛在水準依然在5%-6%的區間。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十大工作重點,排在首位的是“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第二位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支撐”。第三位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實現良性迴圈”。
工作重點的變化符合戰略目標要求,從疫情防控到疫後恢復,再到當前戰略實施的全面回歸,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十四五”所確定的新發展格局戰略的全面實施階段。而新發展格局戰略中,科技自立自強、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等都是重點。所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工作的調整,實際上體現了從非常態向常態的轉變,從走出疫情向回歸戰略的轉變。
此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政策表述與去年存在相似性,比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變成了八字方針,是否意味著政策定位沒有調整?特別是赤字率擬按3%安排,這一安排設定使一些觀點認為相對保守——政策安排與政策目標不匹配。實際上,今年的積極財政政策是全面落實了“適度加力”要求,也就是説不僅在一般公共預算有3%的赤字,更重要的是在專項債提高了1000億,在資本金的使用範圍上也進行了擴大。同時,還增加了超長期國債至少1萬億的發行。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加力,不僅僅體現在赤字上面,更重要體現在超長期國債的發行,體現在所有化債方案的實施,體現在去年1萬億國債今年的留用以及專項債進一步的提升,還體現在名義GDP的加速提升所帶來的財政收入的基數效應提升。因此,今年的政策安排與不低的經濟目標具有很強的匹配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去年的穩增長、穩就業、穩價格變成了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把穩預期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層面。同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專門談到了要以微觀主體和人民獲得感作為政策調控的重要標準,這裡就會看到整個政府工作報告在目標設定、工具選擇、主要工作設定上把穩預期的所有方案進行了錨定。比如目標引領,5%不低的目標就是要引領預期,政策要與目標相匹配。二是對於風險防控、對於穩地産、穩金融、穩風險的舉措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方案。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新質生産力發展、進一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構建以及新一輪全面改革的謀劃和推進,通過改革穩預期,結構調整穩預期,科技突破穩預期。今年還體現了一個很重要的,通過加速性的社會建設來穩定大家預期。因此,今年在穩預期上著力很多,不是簡單的一招鮮,依賴於單一的某一項政策,而是進行了系統性謀劃,使穩預期的抓手更實、更多、更體系化、多元化。因此在這上面,2024年一定是在完成政府工作報告目標的過程中逐漸進行預期穩定、動力信心恢復的一年,這一年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改革的全面推進,在於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再上臺階,在於擴內需的所有政策能夠實實在在的推進,這幾個方面在政府工作報告體現的很明確。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