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城鄉倒置,如何積極應對
文 | 原新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範文清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2月29日,國家統計局公佈2023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2.97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1%,邁入中度老齡社會。人口老齡化貫穿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其中鄉村率先進入深度老齡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點和難點在鄉村。
理論上,在城鄉二元結構明顯的社會,經濟社會發展水準高、醫療條件優越、死亡率水準低和生育率水準低的城鎮,人口老齡化進程和程度本應快而高,但我國的現實恰恰相反,鄉村地區人口老齡化速度更快、程度更高,形成鄉村人口老齡化程度超過城鎮的老齡化城鄉倒置現象。這是我國老齡社會問題的一個特殊性,我們應以人口高品質發展積極應對老齡化城鄉倒置帶來的挑戰。
第一,“鄉村先老”,人口老齡化起步鄉村比城鎮更早。2000年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鄉村和城鎮人口老齡化程度分別為10.9%和9.7%,相差1.2個百分點,“鄉村先老”格局已然形成。2020年鄉城老齡化程度分別增至23.8%和15.8%,差距擴大到8.0個百分點。人口城鎮化、人口老齡化、人口遷移流動化“三化”交織互動,共同塑造了我國“鄉村先老”的人口發展格局。
第二,“鄉村快老”,人口老齡化進程鄉村比城鎮更快。據估算,相較于城鎮人口,鄉村人口達到10%、20%和30%老齡化社會、中度老齡社會、重度老齡社會的三個節點的時間均早10年左右。鄉村人口老齡化深化速度較城鎮更快,人口遷移流動活躍和人口城鎮化發展是重要推力。老年人口的城鎮化水準雖然在不斷提高,但其速度滯後於總人口,是各年齡段人口中城鎮化進程較慢的群體。總人口城鎮化水準持續高於老年人口城鎮化水準,是“鄉村快老”的一大原因。
第三,“鄉村更老”,人口老齡化水準鄉村比城鎮更高。平均預期壽命、總和生育率和鄉村勞動力的“一增一減一齣”,共同推動鄉村深度老齡化進程。未來經濟發展模式將持續驅動勞動年齡人口為主力的由鄉入城,越來越多鄉村居民轉身為紮根城市的“城一代”或“城二代”。與此同時,鄉村青壯年人口加速流失,留守的大多是老年人,“鄉村更老”現象很可能持續固化。
第四,“鄉村高老”,人口高齡化鄉村比城鎮更重。人口高齡化是指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鄉村高齡老人是鄉土家園的守護者、鄉村生活的堅守者、農業生産的堅持者、根脈文化的守望者,故土難離,在原居住地生活的穩定性相對較高。此外,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過程中,鄉土情結和葉落歸根傳統文化、鄉村小院情結、鄉村生活成本低、鄰里鄉親熟人關係、不願拖累子女等觀念和行為,促使更多農村老人留守故土或者由城鎮返鄉養老。
適應鄉村人口的這些變化趨勢,科學辨析老齡化城鄉倒置,在現階段應該重點應對的短期老齡問題,以及長期(無論城鄉倒置與否)面對的老齡問題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應對措施,尋求適合鄉村現代化發展的有效路徑。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夯實鄉村人力基礎。人才是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首先,大力發展鄉村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創新面向鄉村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體系,鼓勵職業技術院校、高校及職業培訓機構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培育鄉村人才平臺。其次,充分調動和盤活鄉村剩餘勞動力,政策支援在鄉村地區開辦職業技術培訓、老年夜校等,輔之開設網路課程、專業講座,實地技能培訓等。再次,在鄉村全面推進基礎教育數字資源開發,提高各類教育及培訓的覆蓋面和可獲得性;加強廣大鄉村居民的數字技能培養,充分利用鄉村電商企業等平臺組織鄉村居民進行數字技能培訓。最後,鼓勵吸引人才回流和反哺。健全人才引進、管理、評價和獎勵機制,制定保障各類人才發展的政策體系,提高鄉村工作彈性和職業吸引力,支援創新創業人才實現鄉村企業的技術入股。
優化人口佈局,促進城鄉全面、深度融合。促進人口合理配置,盤活配置型人口機會。促進城鄉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破除城鄉勞動力就業擇業制度壁壘,暢通就業渠道,促進城鄉人力資本在各行業、不同職業間的合理配置,突破就業“非城即鄉”二元悖論,消解地理空間和政策制度對科教人才跨域通勤的限制。
提高老年人生産生活品質,充分釋放長壽紅利。鄉村老年人不是邊緣人群,而是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參與者與成果分享者。正確認識低齡老年人在老年人中的主體地位,充分釋放鄉村老年人口長壽紅利,促進鄉村經濟實力提升。同時,重點關注鄉村中高齡老年群體的健康問題。推進區縣、鎮街、村社、家庭“四級”服務相融合的養老支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智慧康養”,重點解決養老特困老人在到府醫療、老年送餐、健康救助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優化鄉村住房建設;建立老年護理補貼制度,穩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加快建設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老年養護院;逐步擴大大額門診、特殊病種報銷範圍,積極引導就近就便就醫,加快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等為老服務在農村地區的宣傳和推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