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長者飯堂提質增效 優化中國特色養老服務
文 | 李宜航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讓老年人有一個幸福的晚年,既是人民群眾關切的家事,也是黨中央高度重視的國事,鮮明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中國特色。廣州自2016年起全面推進長者飯堂建設,目前已形成體系完善、全面覆蓋、走在前列的建設格局,在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上作出了有益探索。
著力用心用情 精準滿足需求
面對持續增加的老齡化趨勢,廣州牢牢抓住廣大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心願訴求,從多層次、多樣化維度敏銳把握老年人的“吃飯”之需,以“小切口”托舉“大民生”。
一是從滿足特殊群體需求向滿足更廣泛群體需求提升。在重點保障經濟困難、失能、殘疾、高齡、獨居等特殊老人基礎上,逐步覆蓋中低收入老年群體,進而吸納普通長者、隨遷老人、流動老人等一般老年人口,惠及有需求的社區各類居民,實現由兜底保障向大眾共用轉變。
二是從滿足“吃得上”向滿足“吃得好”提升。推動建立營養指導隊伍,加強對長者飯堂和老年人營養指導。針對老年人飲食特點,聘請營養師研究制定食譜;針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老人、失能老人,提供有專業醫務人員把關菜譜的定制老年病套餐和流質食物,實現由指定套餐、固定用餐等向自選配餐、康養套餐、特色用餐等轉變。
三是從滿足助餐需求向滿足多樣身心健康需求提升。分析把握居家老人“吃飯難”折射的多重社會性因素,深度挖掘老年人其他服務需求,依託頤康中心和頤康服務站的綜合養老服務資源,打造居家社區“一站”式養老服務解決方案,實現從滿足單一用餐服務向滿足周邊社區老年人的文化娛樂、精神慰藉、到府服務、醫養康養等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轉變。
著力高效長效 科學供給服務
廣州堅持公益性定位、專業化運營、社會化參與、體系化建構、市場化運作的老年助餐服務發展思路,著力打造好覆蓋城鄉、佈局合理、功能齊備、方便可及、健康持續、共建共用的老年助餐服務網路。
一是多網點佈局。按照中心城區10-15分鐘、週邊城區15-20分鐘的距離半徑選點,並與頤康中心、頤康服務站等設施網路相結合,織密助餐配餐服務網路,盡可能讓老年人就近就餐。推動每個區打造2-5個長者飯堂示範點,組建專業化服務團隊。目前已建長者飯堂1000多家,實現鎮(街)、村居全覆蓋,2023年就餐人數提高到老年人口總數的5%以上。
二是多渠道籌資。採取“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慈善捐一點、個人出一點、集體添一點、志願助一點”的辦法,強化多元資金保障。建立三類市級財政補貼,政府每年安排資金對老年人就餐、送餐和長者飯堂運營給予補貼。支援有條件的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集體經濟收入興辦長者飯堂。推動提高自我造血能力,支援長者飯堂提供個性化增值服務;提升智慧化水準,引入智慧設備,建立全市統一的為老服務綜合資訊管理平臺,實現老年人刷卡、刷臉就餐和線上資金結算,降低採購、人力等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
三是多模式運營。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化運營、市場化管理,確保服務更專業、成本更低廉、覆蓋更快速、餐食選擇更多樣。形成五種主要模式:自建廚房模式,由政府出資或與社會力量共同出資,利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自建廚房,設置就餐場地;單位食堂專區(窗)服務模式,高校、企事業單位、養老服務機構食堂開闢老年助餐專區(窗),或通過訂餐外送盒飯提供就近供餐服務;餐飲企業參與助餐配餐服務模式,社會餐飲服務單位依託社區門店設置老年助餐專區(窗)或採取“中央廚房+社區門店”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務;鄰里互助服務模式,在助餐需求較少、老年人口居住分散,暫不具備建立長者飯堂條件的農村地區,可以由親屬、鄰居、養老服務員等服務提供者,與鎮(街)居家養老服務平臺運營機構、有需要的老年人簽訂三方協議,為其提供助餐配餐服務。
著力賦能增能 創新社區治理
廣州牢牢把握人口老齡化、高度城市化、人員流動性大的城市特徵,堅持系統思維、辯證思維,把解決吃飯等民生問題與社會發展的其他工作有機融合,從優化城市治理、社區治理的維度不斷對長者飯堂進行賦能增能、提質增效,在深化長者飯堂建設過程中不斷提高治理能力。
堅持將社區打造成功能共同體和情感共同體的統一體,強化治理的“溫度”。一方面,構建好生活互助的公共生活空間。支援具備條件和需求的長者飯堂向社區飯堂升級,在保障本地老年人享有高品質居家養老生活的同時,因地制宜擴大助餐服務的普惠面,在條件適合的情況下向社區非老人群體、流動人口、上班青年等開放。另一方面,構建好交往互助的社區情感空間。從助餐服務切入進一步激活社區關係,締造“銀齡交際圈”,為社區長者營造出新的社交連接和情感寄託,讓居家長者享受到更好的公共生活和情感支援。
堅持政府、社會、市場等多元力量共建,強化治理的“力度”。一方面,堅持政府主導,強化黨組織作用,發動黨員義工建立長者送餐隊、長者探訪隊、長者陪診購物隊等長者義工服務隊,建立“黨建+鄰里互助”等助餐服務模式。另一方面,處理好公益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積極引入社會和市場力量,運用各行各業力量實現多方支撐。構建多元參與、各盡其責、密切協同的籌資和支援機制;發揮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作用,營造出黨建引領+政府主導+市場運營+社會服務相結合的現代化社區治理格局。
堅持科學統籌,強化治理的“精度”。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科學制定目標和工作步驟,突出因地制宜和試點實驗,處理好飯堂建設和助餐服務、新建飯堂和原有資源整合利用、數量和品質等的關係,穩步推進從保基本到多元化服務供給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