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人力資源支撐
文 | 田永坡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力資源市場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出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徵。今年1月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我國2023年的人口結構數據顯示,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6481萬人,佔全國人口的61.3%;60歲及以上人口29697萬人,佔全國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1676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5.4%。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是理解勞動力市場供需變化的重要前提。近年來,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口品質的不斷變化對勞動力供給産生了較大影響,而在需求側,科技進步對勞動力結構的優化也提出了新要求。為此,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佈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品質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是未來一個時期的戰略取向,也對勞動力市場供需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準確理解我國人口發展形勢
一方面,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在一定時期內會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佔比以及潛在勞動供給的變化。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15~59歲年齡段人口為89438萬人,佔總人口的63.35%,比2010年降低6.79個百分點;0~14歲人口為25338萬人,佔17.95%,比2010年上升1.35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0%,比2010年上升5.44個百分點,與上個10年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的上升幅度提高了2.51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人口品質結構也在發生較大變化,對於改善勞動力供給品質和提高生産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與2010年相比,2020年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這兩個指標是衡量人口素質最為基礎的指標,其上升趨勢顯示出我國在提升人口素質方面取得的成績。同時,教育事業的發展也為提升勞動力素質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佈的各類教育在校生人數顯示,2022年,全年研究生教育在學研究生365.4萬人;普通、職業本專科在校生3659.4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784.7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713.9萬人。其中,普通、職業本專科在校生人數和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數連續五年保持增長。
在需求側,科技進步特別是數字技術的快速應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對勞動力結構的優化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更為科學、系統地研究人口發展新特點和科技進步新趨勢下勞動力供需的變化。
第一,科技進步的提速正在對勞動力的技能結構調整産生重要而複雜的影響。一方面,科技進步催生了大量的新崗位和新職業,擴大了勞動力需求規模;另一方面,科技進步也帶來了崗位破壞效應,一些使用落後工藝、技術的崗位將從勞動力市場上消失。第二,新技術改變了各個生産要素的組合運作方式,勞動者參與經濟社會活動的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就業形式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依託數字技術開展的新型靈活就業大量涌現。一方面,用人單位的人才理念開始發生轉變,由“為我所有”轉變為“為我所用”,人才與組織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鬆散”;另一方面,勞動者擇業就業觀念也開始發生變化,伴隨著網際網路發展成長起來的新生代青年進入勞動力市場,部分青年勞動者傾向選擇自由、靈活、挑戰、個性的工作方式。供需雙方理念的變化以及工作技術條件的變化,為勞動者參與勞動力市場、創造社會財富提供了更多可能。
科學設計勞動力市場供需管理
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佈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品質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是當前經濟社會、科學技術和人口等要素新發展形勢下的重要戰略選擇,對勞動力市場供需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綜合施策。
一是進一步完善生育支援體系,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準和人口規模。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加強各項生育支撐政策之間的銜接,發揮各類政策的效用合力。加強零工市場建設,鼓勵各類用人單位、就業服務機構開發適合生育女性從事、滿足生育女性工作意願的靈活就業崗位。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積極的生育觀念和家庭觀念。
二是提升人口素質,改善勞動力供給品質。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從戰略角度系統研判未來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及其對人才培育等工作的新要求,明確未來勞動力素質提升的重點。立足科技快速發展的現實和趨勢,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切實發揮教育對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要作用。圍繞數字技術對勞動者技能需求的轉型升級,及時研判需求變化,發佈前瞻性、指導性的人才需求指南,提高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有效性。
三是立足就業形式多樣化和勞動者職業觀念豐富化的發展趨勢,大力弘揚和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創新勞動教育形式,豐富勞動教育課堂,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協同發力的勞動教育氛圍。引導社會各界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信勞動,充分激發勞動者的創造價值。
四是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市場建設,提高勞動力配置效率。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高品質發展,更好發揮人力資源服務業在提高勞動者素質、優化人崗匹配效率、匯聚各類人才方面的積極作用。破除妨礙勞動力順暢流動的制度性障礙,減輕人才在不同市場、不同區域之間流動的摩擦性成本。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匯聚強國建設的各類人才資源。
五是進一步落實國家關於老年人力資源工作的各項要求,逐步涵養老年人力資源,支援老年人參與文明實踐、公益慈善、志願服務、科教文衛等事業。挖掘各類老年大學、繼續教育、職業培訓等資源,開發適應老年人特點的培訓課程,創新施教模式,暢通老齡人口素質提升的渠道。完善支援老齡人口參與勞動的保險和權益保障制度,為老齡人口參與各項經濟社會活動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