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智庫中國>

鄉土節慶火熱蘊含鄉村振興密碼

2024-02-21 15:45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 | 茅銳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浙江大學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村晚”“村遊”“村超”“村購”“村播”……“欣欣向龍”的鄉村經濟為歡度2024年春節增添了一抹別樣的亮色。相關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全國日均消費規模同比增長36%,特別是一些不太具有知名度的縣鄉鎮地區的增速搶眼。返鄉聚會、下鄉探店、反向旅遊不斷推動假日經濟增長向基層下沉,各地方紛紛推出豐富多彩的活動,搶佔春節紅利、助推鄉村經濟。例如,春節假期,湖北省相關職能部門指導全省各地開展了2024年“遊購鄉村、歡聚荊楚”“大地情深、鄉村村晚”“荊彩非遺、點燃生活”等鄉村文旅系列活動;浙江省長興縣新川村鄉村住宿、餐飲、購物和文旅活動一時火爆異常,一房難求、一桌難求、一座難求成了龍年春節的新景象。

別開生面的假日鄉村經濟,折射出城鄉融合發展的蓬勃氣象,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的生動呈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實現了農村居民收入水準的穩定提升、生活品質的持續提高。2023年我國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91元,比上年實際增長7.6%;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39:1,連續14年呈縮小態勢。亮眼的成績單裏蘊含著發展鄉村經濟的重要密碼。我國深入推進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三權分置”改革、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城鄉失衡發展的格局,充分激發鄉村實現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發展鄉村經濟的關鍵在於突出産業特色。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同時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産業,支援打造鄉土特色品牌。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各地涌現了一批壯大特色産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典型發展模式。總結其經驗,一是技術能人帶領致富,許多村莊的特色産業依託技術能人引領示範,通過技術“傳幫帶”促進高效推廣,帶來農業增産和農戶增收。二是産業融合全鏈造富,如浙江桐鄉桂花村瞄準“桂花經濟”,以“自願、依法、有償、規範”為原則開展土地預流轉,建品牌、拓銷路,形成了特色産業全鏈條發展道路。三是跨村聯動抱團增富,一些産業相通、優勢互補的地區打破村際地域界線,讓分散的經濟資源集中起來、連片成面,發揮跨村聯動帶來的規模效應、分工效應和互補效應,做大“蛋糕”,讓鄉村經濟從“一枝獨秀”轉變為“百花齊放”。

發展鄉村經濟的前提在於擦亮生態底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是推動美麗鄉村變成美麗經濟的重要途徑。以“兩山”理念為根本遵循,各地探索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全面振興協同推進的發展模式。一是優化生態空間佈局,整體性、立體化開發生態空間資源,以交通區位、稟賦條件、發展程度為依據,差異化實施生態空間規劃和資源開發,讓自然與人文、城市與鄉村美美與共。二是聚焦生態環境優勢,提升生態價值轉化市場化水準,立足資源環境承載力,開發“古村落+”“文化+”“數字+”等生態産業,撬動多元資本擴大生態産業影響力。三是依託優越人居環境,構建發展美麗經濟共生系統,通過保持鄉村風貌原生性和鮮活性吸引農村勞動力就地城鎮化和人才回流,提升鄉村的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和休閒服務水準聚集人氣。

發展鄉村經濟的保障在於提升融合成色。近來,多地召開“新春第一會”,將城鄉融合列為高品質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作為促進城鄉融合的龍頭工程,“千萬工程”是塑造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實踐源頭。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關鍵要全方位耦合城鄉要素、産業、空間和資源體系。以人為核心激發鄉村活力,以城鄉聯動的戶籍和産權制度改革促進要素在城鄉間平等交換和雙向流動,破解人才、資金、技術下鄉難題。科學佈局生産、生活和生態空間,提升承載能力,通過對地域系統的科學規劃挖掘鄉村多重功能,增強縣城以點帶面輻射能力和城市群、都市圈帶動效能。以創新經濟培育産業動力,通過優化營商環境、鼓勵新型主體、發展産業集群、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對農業全産業鏈薄弱環節實施延鏈、補鏈、壯鏈、強鏈工程,推進産業融合發展。形成資源合力,以各項公共服務資源統籌、標準統一和制度並軌為抓手扭轉公共資源的城市傾向,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