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景泰:對情緒價值的不當操弄值得警惕
文 | 湯景泰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在流量經濟裹挾下,近年來,一些媒體特別是自媒體,持續在受眾的情緒價值方面做文章。尤其是隨著短視頻的流行,經過刻意策劃的擺拍式視頻更是成為榨取受眾情緒價值的新動向。例如,今年年初,一則211畢業男子被裁後瞞著妻子送外賣的視頻刷屏,但不久後經外賣平臺核實,這疑似是擺拍的“苦情戲”。這類對情緒價值的利益化操弄,歪曲了新聞中情緒價值的本來面貌,是對受眾情感的肆意消費。
情緒價值是一個經濟學和行銷領域的概念,它指的是某商品對消費者而言在情感層面上的意義,而不是其功利價值。它強調的是消費者對産品、體驗或品牌産生情感連接,而這將影響他們的消費行為和感知。在去年底《咬文嚼字》編輯部發佈的“2023十大流行語”中,“情緒價值”位列其中。
在新聞傳播中,拿情緒價值做文章的傳統做法是“標題黨”,即使用聳人聽聞、誇大其詞的標題和配圖,於是有了所謂“震驚體”“嚇尿體”等説法。還有一種則是在話語修辭上著力,使用各種誇張的、情緒化的語言,以期引起受眾的情緒共鳴,如通過大量的感官描寫,使受眾仿佛置身於現場,或者大量使用誇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近來,擺拍式視頻成為惡意消費情緒價值的重災區。像此前獲得廣泛關注的“大涼山女孩撿瓶子掙學費”“500斤滯銷白菜賣30元菜農大哭”等視頻,均被曝光是擺拍。這類擺拍式視頻往往與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同頻共振,提供了一種沉浸式的接受場景和活生生的案例典型,感染力更強,它們因此被一些人視為議題建構的流量密碼。
從新聞敘事的角度來看,這類視頻基本採用的都是悲情敘事的戲碼,即把悲情作為敘事核心,使之成為文本的主導情感基調和風格,讓主角成為悲情表達的符號。具體來看,其操作模式主要是渲染個體悲情,給廣泛關注的重要社會問題尋找一個基層形像樣本,把主角定位為一名受害者,以其悲劇性遭遇形成敘事張力,並通過情感注入喚起讀者的悲情體驗。以個體的悲劇命運為樣本,深入反思背後的社會問題,本是有價值的深度報道模式之一。但擺拍式視頻往往將個體悲劇極端化、簡單化,甚至戲劇化,引導受眾消費一個虛構的悲劇性命運。
對情緒價值的不當操弄是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情感在輿論傳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傳播平臺而言,社交媒體為情感的跨地域、跨群體和跨文化的即時傳播提供了可能,助推網路社群形成情感共同體,這就為焦點事件的傳播提供了情感驅動力。因此,在社交平台中,以焦慮、憤怒等為情感內核的內容更容易獲得流量,並通過轉發、評論、點讚等傳播行為進行群體表徵,從而形成情感的共同體。這種以情感為核心的共同體形式是“想像的共同體”基於社交媒體平臺出現的一種新趨勢。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法國社會學家馬費索利提出了“情感部落”的概念,“部落”成為情感共同體的隱喻。也正是因為這種大規模的情感共同體,悲情敘事更容易激發公眾同情,並自然裹挾了相當的道德力量,從而製造出更廣泛的輿論壓力。
從另一方面説,情緒價值在新聞價值中的凸顯也特別值得主流媒體關注。傳統的新聞理念認為,新聞報道應該客觀、公正、真實,不應摻雜個人情感。但正本清源來看,情緒價值一直是新聞價值的客觀構成。因為人類是情感動物,情緒對於我們的思考、行為和決策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一直以來,真正高品質的新聞正是通過描述真實的人物、事件和情感體驗,使受眾産生情感共鳴,並通過情感啟發,促使受眾深入思考和關注社會問題。也正是因為能夠長期保持高品質的新聞生産,並由此與受眾建立情感連接,一家媒體才更能成為社會中的權威主流媒體。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只有消極的情緒才具有價值,積極的情緒同樣重要。真正的主流媒體應該在傳遞情緒時保持平衡,既能夠引發受眾的同情和關注,也能夠激發積極的情感,如希望、勇氣和團結等。更重要的是,情緒價值只是新聞價值的一部分,它應該與其他新聞價值,如真實性、時效性、重要性等相結合,共同構成高品質的新聞。因此,如何與更廣泛的大眾同頻共振,適應更高尚、深沉和長遠的情緒價值需求,值得主流媒體和其他新聞發佈主體更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