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智庫中國>

技術進步對就業結構的影響及應對之策

2024-02-05 16:39

來源:工人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 | 陳建偉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

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根本途徑。如何在高品質發展階段確保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從而推動實現高品質充分就業,成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宏觀政策需要著重發力的方向。

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前瞻未來産業發展需求和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需要更加重視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而體現前沿創新技術的新質生産力必然會加速勞動力市場調整。因此,要完善與數字經濟時代相適配的人力資本積累政策,全面提升勞動者技能水準,應對就業結構變化,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

技術進步對就業結構的影響

儘管勞動力市場受到技術、經濟開放、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但是由技術進步帶來的變化影響經濟的方方面面,應高度重視技術變化對勞動力市場的持續性影響。要理解技術進步的影響機理,就必須要認識到技術進步的不平衡性和偏向性。經濟中的技術進步不是均勻發生的,在不同企業不同行業之間存在差異,因此勞動力就業的環境和匹配的勞動工具生産率也會存在差異。此外,勞動者技能與技術存在一定的互補性,即某種技術的應用需要特定類型的技能或知識,這些技能或知識與該技術的應用密切相關,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生産過程或工作任務中,其結果是提高效率或産出。

在技術進步的偏向性和技能互補性等市場性機制的作用下,勞動力市場中不同職業、行業或地區之間的勞動力需求和供給開始變得不匹配。這種結構性失衡可能導致一些職業、行業或地區出現勞動力供給相對過剩,而另一些職業、行業或地區則出現勞動力供給短缺的情況,對就業結構産生影響,主要表現特徵如下。

一是技能不匹配現象加劇。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中已經存在一定的技能供需不匹配情況。例如,某些新興行業包括新質生産力形成所需的特定技能人才短缺,而這些技能的培養規模和供應量不足,同時存在大量具備某些傳統技能的勞動力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隨著技術不斷朝著有利於高技能勞動力的方向進步,新的技術和工作方式不斷涌現,對具備相應技能和知識的勞動力需求大增。此外,技術進步可能會加速舊技術的淘汰,導致一些勞動者的技能不再符合市場需求,加劇技能不匹配現象。

二是就業的行業結構持續調整。從需求端看,就業人員從第二産業向第三産業的轉移與國民經濟總需求轉移同步。從供給端看,技術進步的不平衡特徵驅動不同行業産品或服務的相對價格出現變化,技術進步快的行業相對價格下降引起就業份額下降。因此,技術變革驅動經濟結構調整,某些行業或領域的就業需求發生變化,導致勞動力市場中的行業結構失衡。例如,傳統製造業在技術升級改造後生産率持續提高,但産品相對價格和就業需求卻有所降低,而新興産業的就業需求增加。

三是就業的區域結構失衡。技術進步會帶來一定的資本化效應,即新技術出現帶動新的投資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然而這種資本化效應在地區之間分佈不均勻。例如,一些地區可能因為産業結構調整和新技術投資匱乏,就業機會減少;一些地區則因為新興産業的增量投資和快速發展,就業機會增加。因此,技術進步可能引發新的就業區域結構失衡。

四是就業的職業結構失衡。職業是勞動分工的結果,分工模式主要受技術因素影響。大量研究表明,自動化技術大量應用導致以完成日常性工作任務為主的職業類型就業機會減少,主要是中等技能就業機會減少。而低技能和高技能所對應的職業類型就業機會增加。

五是收入差距擴大。技術進步驅動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和不同職業類型的勞動力需求增減分化,從業者收入也會同步分化。一般意義上,工資取決於勞動生産率,受勞動力供需關係的影響。技術進步較快的行業勞動生産率提高快,勞動者工資也會保持相對快速增長,勞動力供不應求的高技術技能就業崗位的工資上升更多。技術進步驅動就業結構性失衡,也導致了不同技能水準和職業領域的勞動者之間收入差距擴大。

應對技術進步對就業結構影響的建議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傳統的生産技能折舊非常迅速,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技能供給不足。這就需要更好地統籌教育優先戰略和就業優先戰略,不斷改善高等教育品質,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補齊欠發達地區和鄉村地區基礎教育短板,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制機制。

一是不斷改善高等教育品質。高等教育品質是高技能人才供給的生命線。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龐大,但教育品質仍有待提高。要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加強STEM學科(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和“四新”專業建設,提高理工科人才培養比例,持續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不斷創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加大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培養適應創業型社會轉變的複合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服務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和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

二是完善與職業變革相適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數字化與人工智慧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了職業變革,與數字化技術互補的新型職業類型大量涌現,而傳統的職業教育仍無法滿足新型職業人才的培養需求。因此,要加快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探索建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人才培養互聯互通的體制機制,暢通人才在教育體系內部的流動機制;探索綜合性大學舉辦高層次技工人才培養機制,以行業和職業需求為導向優化專業設置,增強技能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適配度。

三是補齊欠發達地區和鄉村地區的基礎教育短板。我國的基礎教育供給責任主要在地方政府,而隨著人口城鎮化推進和城鄉間生産率差距擴大,欠發達地區和鄉村地區支撐基礎教育發展的資源越來越不充分。而從根本上解決就業的區域結構失衡與技能結構失衡,必須要從改善基礎教育著手,縮小城鄉間、區域間的基礎教育品質差距。一是要強化省級政府的統籌責任,推動基礎教育省內均等化;二是要加大中央財政對欠發達地區和鄉村地區的教育轉移支付力度,切實改善欠發達地區的辦學條件和師資條件;三是要不斷縮小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數字化鴻溝,利用數字化和人工智慧技術增加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四是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制機制。數字經濟時代,勞動力市場需求結構瞬息萬變,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緩解結構性失衡、實現高品質充分就業的根本舉措。因此,要加強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制機制建設,加強與數字化、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相關的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轉崗再就業和適應數字經濟需要的能力。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