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智庫中國>

樓春豪:中印怎樣撐起全球增長“半壁江山”

2023-05-17 14:37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 | 樓春豪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執行所長、研究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久前預測,中國和印度將成為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分別是34.9%和15.4%,可以説是佔據“半壁江山”。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兩國要想發揮好全球經濟增長頂梁柱的作用,除了專注各自發展還需恢復和加強雙邊合作。但客觀上講,受邊界爭端、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制約,當前中印關係的發展面臨諸多障礙。比如,印度將邊界問題與雙邊關係掛鉤,將經貿合作政治化、工具化,一些印度戰略界人士對美國的誘拉“不夠淡定”等等。為了既成就彼此又為全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中印亟需增信釋疑、合作共贏。

雙邊層面看,應以務實合作推動構建更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等特徵,很大程度上也契合印度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進程中所要追求的目標。比如,聯合國預計印度已經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國家,但與美西方對印度“人口紅利論”的高調炒作相比,印度國內對該問題相對冷靜,對龐大人口規模在資源供給、就業機會、素質提高、發展失衡、産業轉型等方面的壓力有著清醒認識。顯然,印度的現代化也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再如,印度政府重視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問題,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提出“為了環境的生活方式”(LiFE)倡議,實際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因此,中國和印度應避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安全化,積極落實兩國在經貿領域達成的各項合作共識,儘快恢復或啟動高級別經貿對話機制及其他在經貿領域的合作機制,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基礎上深化産業對接,探索推動貿易平衡可持續增長的路徑舉措。

地區層面看,應以“中印鄰”合作構築和平穩定繁榮的“共同周邊”。中國和印度互為人口規模最大的鄰國,兩國發展都需要和平、穩定、繁榮的周邊環境,而這一週邊環境不僅僅是中印雙邊,還包括南亞和東南亞這一“共同周邊”。長期以來,由於地理、歷史、文化、經貿關係等各種因素影響,中國被視為與東南亞關係密切的東亞國家,而印度則被視為南亞地區國家。隨著兩國海外利益和影響力的拓展,中國提出“大周邊”概念,印度也進行了“直接周邊”和“擴展周邊”的區分。儘管如此,中印並未完全形成“共同周邊”的共識,特別是印度仍對中國在南亞地區不斷增長的利益和力量心存警惕,這不利於中國和印度在周邊地區的合作。

當前,中印有責任更有必要促進“共同周邊”的和平穩定繁榮。比如受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美聯儲加息等多重因素衝擊,東南亞、南亞多個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遭遇較大困難,對周邊地區的負面外溢影響不容低估。再如,中印都有各自的地區互聯互通計劃,也曾達成推進地區互聯互通建設的共識。但近年來在美國“印太戰略”阻擊、印度對“一帶一路”態度消極等因素影響下,中印在周邊地區的互聯互通合作進展緩慢。其結果是,南亞仍是全球互聯互通水準最低的地區之一,與東南亞地區的互聯互通也有待提高,這顯然不利於釋放地區發展潛力。

因此,中國和印度不能簡單、狹隘地定義彼此的區位屬性,而應樹立並強化“共同周邊”的意識,通過深化地區互聯互通、探索區域自貿協定、聯合參與發展項目等,穩步推進“中印鄰”合作。

全球層面看,以發展中國家利益引領塑造全球治理議程。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和印度都強調發展中國家的共同身份,兩國在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機制變革、捍衛發展中國家權益方面有諸多共識與合作。但近年來,兩國在全球治理的重點、路徑、節奏等方面的分歧逐漸擴大,印度越來越多地從競爭而非合作視角看待與中國的多邊合作,類似“中國阻止印度成為全球性大國”的論調在印度頗有市場。

但實際上,中國和印度在全球治理領域的合作遠遠大於分歧。比如中國倡導“真正的多邊主義”,印度提出“改革的多邊主義”,兩者具體內涵雖有差異,但都堅持多邊主義、都反對單邊主義、都堅持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再以氣候變化問題為例,中國和印度都面臨平衡經濟社會發展與能源結構轉型的任務,都需要穩健審慎地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因此,中國和印度應該以合作而非競爭的視角看待彼此在全球治理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印度一些人士“瑜亮情節”“一較高下”的心態要不得。歷史上,中國和印度曾攜手推動民族獨立解放運動;今天,中國和印度理應再次攜手,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方向發展。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今年印度是上合組織和二十國集團“雙主席國”,有望為雙邊關係儘快走上穩健發展軌道提供契機。期待中印能克服眼前的困難挑戰,推動雙邊關係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