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在守護文脈中彰顯博物館多重價值

2024-12-24 16:55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學思踐悟】

博物館承載著歷史,凝結著記憶,是摸得到的文明根脈,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近年來,我國博物館在政策支援和社會需求帶動下,規模不斷增長,功能日益拓展,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呈現綜合化、特色化、現代化發展趨勢,社會作用顯著增強。截至2023年年末,全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達6833個,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總數達327家,全年舉辦展覽4萬餘個、教育活動38萬餘場,接待觀眾12.9億人次。許多博物館出現旺季觀眾爆滿,甚至一票難求的情況。進一步提升博物館事業發展水準,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博物館的公益屬性,加強文物館藏系統性、整體性保護,將其中蘊藏的多重文化價值,用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闡釋好推廣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大眾,走進人民心中。

加強系統性、整體性保護,建設平安博物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遺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文化遺産的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特徵,要求我們必須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不斷強化“保護為主”理念,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加強頂層設計,統籌發展和安全。

加強館藏文物的系統性、整體性保護,是博物館事業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基本要求。當今時代,通過完善博物館藏品管理規定,對館藏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進行科學週到的監測、保護、修復,築造牢固可靠的博物館保護體系,加強觀眾安全管理,實現安全隱患“動態清零”,是每一個博物館必須掌握的基本功。在系統性、整體性保護理念推動下,故宮博物院提出平安故宮建設,形成了“設施最完善、技術最先進、管理最嚴格”的博物館保護和管理體系。加強系統性、整體性保護,需要不斷提升博物館工作的科技含量,比如,通過加強應急指揮能力建設、改善文物庫房條件、維修改造升級博物館基礎設施、加快智慧化技術應用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博物館的保護水準。同時,強化文物保護總體規劃,有序推進文物科技保護體系建設。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方面,著重加強文化遺産監測和研究性保護、預防性保護工作,力爭做到維護文物資源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並達到培養文化遺産保護人才的目標。在可移動文物保護方面,充分利用文物傳統修復技藝與現代科技,做好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

深入挖掘館藏文物多重價值,建設學術博物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産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産品”。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是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基石。博物館是中國歷史文化寶庫,博物館館藏文物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古今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要在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基礎上,加強科學研究闡釋,著力賡續中華文脈。

文物是歷史文化遺存,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資訊,與我國悠久文明和燦爛文化密不可分。基於博物館豐富的文物藏品,為推動學術博物館建設,國內博物館也在積極尋求突破,不斷提高博物館工作的科研含量,比如確立科研計劃、申請和立項科研項目、建立科研平臺,培養博物館科研人才,獎勵科研創新,形成重視研究、包容開放、發展良好的科研氛圍,推動博物館學術研究向縱深發展。進一步推動學術博物館建設,深入挖掘館藏文物價值,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深入研究建築、文物、古籍典章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汲取歷史學、考古學以及其他各相關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力爭在史料、史觀上有新的發現與闡釋,形成獨具博物館特色、富有影響力的學術概念,如“敦煌學”“故宮學”等。同時,逐步形成學術梯隊健全、科研成果豐富、學術平臺發展良好的學術科研體系,加強博物館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引進,推動博物館科研事業單位建設,更好引導博物館加強對其文物所承載文化價值的挖掘闡釋。

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建設智慧博物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科技賦能博物館建設,推動文化與科技充分融合,建設智慧博物館,能夠激發文化創造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更多人受益,也使我國博物館能更好擔負起其珍護傳統、傳承文明的文化使命。

2014年,國家文物局指定7家博物館試點智慧博物館建設,至今已經十年。大力發展智慧博物館,必須以業務需求為核心、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逐步實現智慧服務、智慧保護、智慧管理。在數字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將藏品數字化、把博物館搬上“雲端”是大勢所趨。在智慧博物館建設過程中,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分別提出了“數字故宮”“智慧國博”“數字敦煌”建設理念,使傳統博物館與數字技術緊密結合,文物數字化保存基礎不斷夯實,提供了更多可供利用開放的數字資源。其中,故宮博物院積極探索數字技術在文物採集、研究、利用、傳播等領域的發展路徑,構建智慧高效的“數字故宮”,利用豐富的文物影像資源,推出了“數字文物庫”“故宮名畫記”“數字多寶閣”等項目,使得故宮珍貴館藏走出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帶來指數級的傳播效果。

建設智慧博物館,需要進一步挖掘和滿足觀眾的不同需求,發揮博物館在藏品展示、社會教育等方面的功能,為觀眾提供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全方位服務。通過既有娛樂性又有知識性的互動方式,讓觀眾沉浸在展廳,用更長的時間去體驗、思考,獲取更多知識,拉近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比如,山西博物院建設以感知定位與個性化導覽為特點的智慧化個性導覽系統;上海博物館加強對數字人文的探索,以數據可視化為目標開發出數據分析和管理系統,涵蓋了博物館收藏、研究、傳播三項主要業務功能。未來,以“數字博物館”“數字展廳”“雲展覽”等為代表的博物館新形態將更加多樣,應進一步發揮科技發展對博物館的系統性重塑作用,推動博物館向時尚化、沉浸式、深體驗方向發展。

 (作者:陳秋速,係故宮博物院科研處研究館員)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