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紅色文化”研究:進程、成就與展望

2024-12-18 16:23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治史心語】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進程中鑄就的文化,體現著中國共産黨人的思想理念、價值追求和精神品格。深入研究紅色文化,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從中汲取昂揚奮進、團結拼搏的精神動力,對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

從話語史上講,相較于“紅色文化”,“革命文化”一詞出現較早,在20世紀20年代已有使用,不過大多是在討論革命問題時順帶論及,且多出現在政治主張和政策綱領的宣傳中。革命與變革是近代中國的主旋律,人們希望通過徹底的社會改造挽救民族危機,而文化則是其中的重要層面。就中國共産黨而言,在其領導革命歷程中,無論是提出創造無産階級的“新革命文化”,還是建設“蘇維埃文化”,發展“新民主主義文化”,當然都屬於革命文化的不同表達。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與“文化”基本上是分開言説,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革命文化”也使用較少。事實上,“革命文化”一詞真正被廣泛使用且有明確所指——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形成的文化,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到來後。換言之,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進程開啟後,革命歷史、革命遺産的獨特價值和意義更加凸顯。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於各領域撥亂反正的需要,以及搶救保存檔案資料的需要,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共黨史資料的收集、編纂和研究工作,並成立專門機構。在此背景下,革命文化史料徵集于80年代末啟動並在90年代取得顯著進展,直接推動革命文化研究在90年代起步。1988年11月,文化部黨史資料徵集工作委員會在青島召開座談會,提出《開展蘇區、根據地、解放區革命文化史料徵集工作的建議》,明確了文化系統的相關任務。在文化部的統一部署下,各地編纂出版了一大批關於革命文化的史料彙編、選編、大事記等。截至2001年,全國文化系統、文史部門整理編輯出版革命文化史料圖書、期刊400余種,共計9000多萬字。這批史料涵蓋了從中央到地方文化工作的文件、電報,也囊括了重要文化人物的生平、著述,還收錄了各種形式的革命文藝作品等。在革命文化史料蒐集編纂工作的影響和推動下,90年代中後期,有關革命文化的學術探討開始出現,不過,學術成果數量較少且停留在微觀和個案層面。

進入21世紀後,情況逐步發生變化,不僅“紅色文化”概念被正式提出,而且研究成果不斷增長。“紅色文化”概念可追溯至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其中用“紅色文化”形容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紅色中國”的公共文化活動。為了推動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同時廣泛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2004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推動紅色旅遊逐漸成為文化消費市場的熱點。紅色旅遊熱帶動了“紅色文化”概念的活躍並向學界延展,紅色文化研究興起。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如何從歷史文化中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根脈,發掘文化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成為重要的時代課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傳承弘揚,高度重視中國共産黨人的革命精神和精神譜係研究,紅色文化很快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紅色文化研究成果激增,《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紅色文化學刊》等學術刊物相繼創辦,《紅色文化學概論》等綜合性研究著作面世。

綜觀已有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紅色文化資源與紅色旅遊研究,主要關注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及其綜合效益;紅色文化的傳承創新研究,主要關注紅色文化的價值、繼承和弘揚的有效途徑等;紅色文化融入學校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紅色文藝作品研究,這類研究起步較早,起初主要探討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和表現形式,後續開始挖掘作品中蘊含的紅色文化特質和深層意義;革命精神研究,該方面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入新時代後逐步興盛;整體性研究,這類研究包括紅色文化的界定、紅色文化的結構體系、紅色文化的生成與發展、紅色文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紅色文化研究的學科化等。應該説,經過數十年尤其是新時代以來學界的努力,紅色文化研究無論是在宏觀還是微觀上,無論是在實證研究還是理論闡釋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紅色文化內含的重要問題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探討。

當然,作為一個新興研究領域,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存在的不足,以便更好地推進研究。

首先,實證研究亟須加強。紅色文化是歷史的産物,深入研究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是紅色文化研究的首要任務。目前的紅色文化研究中,理論闡釋、邏輯建構較多,實證研究、歷史研究較少,且已有的歷史研究多集中于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的形成發展上。革命精神研究在材料的多樣性和新材料的發掘方面仍需進一步著力;此外,精神內涵界定加歷史故事的研究範式過於單一,需要運用多維視角。紅色文化形成和發展歷程研究,大致按照黨史的分期進行,基本脈絡得到比較清晰的梳理,但同質化較為嚴重,材料運用上存在雷同且大而化之的問題。實際上,革命文化的資料是海量的且種類豐富,有的已被整理為各種專題資料集,只要肯下功夫,一定能夠在微觀、中觀層面上産生一批高品質研究成果。此外,開展紅色文化歷史研究需要拓寬視野,注意吸收歷史文化學的方法,重視紅色文化在符號、儀式、雕塑、建築、觀念、習俗、象徵以及傳播等方面的呈現。

其次,研究深度和廣度亟須拓展,學理性建構亟須加強。就此而言,強化時代站位、放寬歷史視界顯得尤為重要。對於革命精神、紅色文化、紅色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有著豐富論述,需要我們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大歷史觀,提出的“第二個結合”等,為紅色文化研究指明瞭方向。學界認識到,深化紅色文化研究需要運用歷史“長鏡頭”“廣角鏡”,需要在歷史長週期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寬視野中考察和分析問題,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代以來的變革和革命精神與紅色文化有機地聯繫起來,將紅色文化置於人類文化創造、文明更新和共同價值尋求的全球視野中尤其是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歷史演進中加以考察。這種認識和努力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提倡者多、真正進行深入實踐者少;在已有研究中,簡單例舉、淺嘗輒止者多,系統深刻、發人深省者少。這就對紅色文化研究者提出了增強歷史學、文化學、哲學等積累的要求。

最後,加強不同學科、不同研究領域間的交流合作。紅色文化研究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多學科進入、交叉是必然的,也有利於廣開議題、博採眾長。目前,主要有來自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共黨史黨建學、歷史學、文學、新聞傳播學等學科的學者從事相關研究。學科多、學者多,但是各學科之間很少甚至沒有交流,究其原因是缺乏共同議題。如何破解此一困局?筆者認為,樹立並不斷強化紅色文化知識體系構建的自覺意識和使命感,從知識體系構建的需要出發尋找共同話題,可能是可取之道。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任務。紅色文化植根于中國大地、植根于中國共産黨的奮鬥歷程,在構建自主知識體系方面自然不能缺席。知識體系離不開概念範疇體系,紅色文化研究應包括哪些核心概念、基本概念、重要概念,有哪些跨概念的範疇,遵循什麼樣的邏輯來建構概念範疇體系,等等,這些都是研究者應該深入思考和認真回答的問題。實際上,針對上述問題學界和理論界已有不同程度的討論,未來,仍需在已有基礎上深入梳理,達成進一步共識,並借助這些問題的探討形成紅色文化研究的共同學術聚焦點。

(作者:楊鳳城,係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