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做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題”

2024-12-10 10:36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化之美,浸潤人心;科技之光,照亮未來。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文化和科技的每一次融合,都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有力引擎,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産業增長點。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以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為特徵的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做好二者的“融合題”,不僅將推動傳統文化産業轉型升級,還將開闢文化産業新賽道,有效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賦能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順應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品質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近些年,科技進步對文化創新的驅動作用日益顯著。以人工智慧、元宇宙為例,全球人工智慧産業規模由2019年的375億美元增長至2023年的7078億美元,增長近18倍;元宇宙産業規模由2021年的1591億美元增長至2023年的4788億美元,年均增長70%以上。在文化和科技融合過程中,二者相互奔赴、相互促進,推動了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

文化為科技提供價值引領、創新資源和審美體驗。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工具理性若被強調到極致,可能導致“技術崇拜”的盛行,甚至引發生態危機、經濟危機等。文化是引導科技向善的鑰匙,強調人的價值、情感和體驗,促使科技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更加關注人的需求和感受,為科技注入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防止科技發展偏離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航向。文化蘊含著科學的思維方式、深刻的智慧和豐富的知識體系,能為科技創新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上的指導、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創意等,從而提高科技的可用性、適應性、易用性,使科技更好地理解和滿足人類需求。文化為科技提供審美感知,並在科技主導的世界中孕育美的社會風尚。數據、技術等構造出來的沒有感知的物理空間,經由文化的點染,才能變為完整的、充滿意蘊與情趣的、活潑的生活世界。2024年風靡全球的中國原創3A遊戲《黑神話:悟空》,就借助傳統建築的魅力讓遊戲者獲得了極致審美體驗。

科技促進文化形成新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和産業形態。數字技術的深度運用,能夠把傳統文化內容轉化成數字形式的文化産品。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人們可以沉浸式觀賞歷史場景、藝術作品、文化遺産,文化體驗的交互性和自主性都獲得了極大提升。虛擬現實技術能夠提升文化的表現力,大數據推動實現文化內容的圖譜化和可視化,物聯網使文化場景更具感知力,智慧終端、體感裝置、高清顯示屏等數字文化裝備不斷衍生,使人們的文化體驗更形象、豐富、立體和可接受,並實現近距離、即時化。在科技的驅動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發展,可以打破時空界限,讓文化場館“動起來”、非遺“熱起來”、文物“活起來”。數智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文化傳播空間,不斷解鎖多元主體共振、人機互動共生、虛擬與現實共融等文化傳播新場景。數字出版、數字演播、數字演藝、數字印刷等新型傳播方式不斷涌現。“科技賦能、文化出圈”,科技能夠極大地創新文化産品服務介質與形態,以數字技術和網際網路為依託,數字影像、數字娛樂、數字設計、動漫遊戲、網路文學、網路音樂、數字藏品、數字虛擬人、數字文創等新型文化産品和服務層出不窮,互動短視頻、互動小説等文化産品深受歡迎。

開闢未來産業發展新賽道

近年來,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等先進科技迅猛發展,正在加速人類生産生活全方位、系統性革新,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重構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特別是人工智慧與自然語言處理、超高清視頻、新興汽車電子等交叉整合,孕育出生成式人工智慧、元宇宙、數字人等前沿技術,正在引發一場新的産業變革,開闢了未來産業發展的新賽道。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賽道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新設施、新技術、新裝備、新場景、新業態。新設施,即智慧化綜合性數字資訊基礎設施,涉及數據的計算能力、傳輸能力和儲存能力,主要包括國家文化專網、文化算力網路設施、文化創新平臺等。新技術,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驅動,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功能強大等特點,主要包括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新一代網際網路、人機交互等技術。由先進的數字技術結合形成的有機體,類似一個人體結構的智慧體。新裝備,主要指文化和科技融合在用戶終端方面打造的新型裝備。例如,具身智慧裝備、可穿戴智慧裝備、車載音視頻裝備、高端文旅裝備、3D印表機等。在數智時代,除前端基礎設施外,用戶終端裝備的製造越來越成為衡量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效的重要尺規。新場景,最具代表性的是元宇宙場景,涵蓋文旅、教育、醫療等多領域。這些新場景最大的特點是利用虛擬技術構建互動空間,讓人們在虛擬與現實之間獲得沉浸式體驗。新業態,即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的新産業、新模式。僅新産業而言,包括音視頻、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網路文學等産業迅猛發展。

這五個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有內在邏輯的。其中,新設施屬於基礎底座層,是發展新技術、新裝備、新場景、新業態的軟體和硬體的基礎支撐。新技術屬於技術研發層,是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動力源泉。新裝備屬於産品工具層,是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工具載體。新場景屬於行業應用層,是新設施、新技術、新裝備、新業態的系統整合。新業態屬於形態表現層,是文化領域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表現形態。

由此可見,每當科技創新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並運用到文化領域,就會驅動文化的創新發展,二者彼此融合、雙向奔赴將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延伸文化産業鏈,培育形成新質生産力,從而更加深刻地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明更新。

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標準更高,期待更高層次、更高品質、更加多元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將賦予傳統文化藝術新的創作內容、新的表現形式、新的體驗與感受,為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支撐。

一方面,有利於彌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鴻溝”。當前,在我國文化消費領域,城鄉、地域、代際之間存在一定的“數字鴻溝”,文化和科技融合有助於扭轉這一現狀,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能有效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包括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公共文化雲等,擴大優質公共文化産品的覆蓋面,拓展數字文化消費新場景,發展網路視聽、線上演播、數字藝術展示等新業態,有效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産品。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將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準,打通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到達率、及時性,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精準化供給,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5G等新一代資訊技術,有助於及時準確掌握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訂單式服務、互動式服務轉型,讓人們更精準、更有效地獲取公共文化服務,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另一方面,有利於推動文化消費升級。當前,人民精神文化消費呈現需求多樣化、內容創意化、體驗沉浸化、媒介智慧化、時空虛擬化等新趨勢,亟待通過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豐富文化消費總量、優化文化消費結構、提升文化消費品質。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有助於推動數字技術全面賦能文化産業,促進高新技術廣泛滲透到文化産業的生産、傳播、消費、體驗等各個環節,培育新的文化業態並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容、新的形式,將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品質化文化消費需求。例如,通過應用裸眼3D、VR、AR互動體驗等技術,為人們提供可知、可感、可觸摸、可品鑒的沉浸式體驗。促進現代高新科技的發展和應用,特別是資訊技術的全面普及,將極大拓寬文化的傳播途徑。以數字和網路技術為基礎的影視製作日益豐富,不僅能拓展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方式,還能激發全民文化消費活力。傳統文化産品、同質化産品服務已難以滿足Z世代消費需求,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將創造更多體驗式、沉浸式、互動式的新場景、新業態和新模式,提供更具個性化、智慧化的新型文化産品和服務,不斷滿足年輕群體文化消費新需求。

綜合來看,文化和科技融合不僅是為文化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也不僅是為科技發展注入文化元素,二者融合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融合”,文化作為精神生産力一旦充分釋放出能量,將會對物質生産力産生強大驅動作用。在新的起點上,走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之路,既要充分發揮科技對文化建設的支撐作用,又要發揮文化對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還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制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瓶頸問題,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突破關鍵技術為主攻方向,加強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全面提升科技對文化的支撐作用。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運用智慧財産權成果轉化、産業組織兼併重組等創新性舉措,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讓科技為文化賦能、文化為科技鑄魂,確保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鐘 君 作者係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院長(主任)】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