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於人、落腳於人

2024-12-04 13:57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學思踐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於人、落腳於人。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這一重要論述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文化建設的具體體現,為不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築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瞭前進方向。

“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於人、落腳於人”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設的價值追求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認為,文化本質上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化和形象化。文化建設是以人化文與以文化人的一體化實踐過程。

一方面,文化是人創造的。人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過程中,創造出語言、文字、宗教、藝術、科學等,産生了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等,逐步形成了不同時期、地域、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態。正如馬克思所説,“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産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産,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另一方面,文化造就了人。文化作為人們改造世界的成果,具有培養人、豐富人、提高人的功能,人們通過不斷發掘和利用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和豐富知識,能夠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使人的發展更全面、更自由,從而更好地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

文化建設的實踐主體是人,實踐方式取決於人,實踐目的指向於人,離開了人,文化建設便無從談起。馬克思主義是為人民立言、為人民代言的理論,強調“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從這一觀點出發,必然得出“文化活動是人民群眾的活動,決定文化發展的是人民群眾”的結論。

尊重和依靠人民群眾的實踐

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是人民群眾實踐創造的文化。人民群眾的實踐具有鮮明的主體性、歷史性和開放性特徵,由此決定了文化建設必須做到三個堅持。

堅持文化建設的主體性。人民群眾的文化實踐是具有鮮明主體性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堅持文化建設中的主體性,就是堅持人民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評價的主體、文化享有的主體的根本立場。文化建設只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才能凝聚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磅薄力量,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興盛;只有始終以人民的滿意度作為文化評價的最高標準,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只有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實現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的目標。

堅持文化建設的歷史性。人民的實踐力量是歷史地形成和發展的。每一個時代的人都只能在繼承前人實踐成果的基礎上開始自己的活動,把前代人的實踐力量納入自己的活動之中,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堅持文化建設中的歷史性,就是堅持人民群眾文化實踐的歷史自覺、歷史自信和歷史主動。只有科學、準確地把握文化建設的歷史規律、順應歷史發展大勢,秉持敬畏歷史、熱愛文化之心,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才能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堅持文化建設的開放性。人民群眾的文化實踐從來就不是封閉保守的,而是開放包容的自覺追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人類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只有秉持開放包容,在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創造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外的文化成果,才能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充分發揮文化的化人育人作用

化人育人是文化的重要功能。應充分發揮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強能提質的重要作用,涵養全民族昂揚奮發的精神氣質,把“育新人”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使命任務。

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以信仰、信念、信心為時代新人“培根鑄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加強品德修養,增進知識技能,培養奮鬥精神,提升綜合素質,培養讓黨放心、愛國奉獻,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為時代新人“啟智潤心”。引導青年擔當時代重任。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育矢志奉獻國家和人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可堪大用,能夠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棟樑之才,以志氣、骨氣、底氣為時代新人“強能提質”。

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

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於人、落腳於人,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提供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在文化生産方面,把牢文化生産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産經營機制,以更豐富的文化活動、高品質的文化供給,讓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在文化治理方面,聚焦國家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治理觀念、治理制度、治理機制和治理技術各層次,進一步強化文化政策支撐,推進文化産業發展,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完善文化資源配置,優化文化公共服務,使以人為本的國家文化治理得以落實落細。

在文化傳播方面,統籌形成中華文化傳播格局,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強化傳播屬性、堅守傳播立場、創新傳播手段、盤活傳播資源、形成傳播特色,更加主動地宣介中國主張、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在文化人才培育方面,發揮好政府的導向作用,做好人才培養頂層設計,科學規劃人才培養目標,遵循文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和培養規律,完善符合文化領域特點的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激勵機制,營造識才、重才、愛才的良好政策環境,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銳意創新的高水準文化人才隊伍,為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作者:張軍,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原副校長)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