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高校特色優勢,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不可或缺的內容,是推動新時代鄉村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方面。高校作為教育活動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肩負著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時代重任。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更要充分發揮其在文化研究、創新和傳播等方面的天然優勢,自覺以教育服務為抓手,以文化振興為核心,在增強鄉村文化振興內生動力、推動鄉村文化産業創新發展、匯聚鄉村文化振興主體合力和培養鄉村文化振興專業人才等方面彰顯責任擔當,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戰略高品質落實。
增強鄉村文化振興內生動力。鄉村文化振興首在傳承。鄉村社會文化資源豐厚,一畝方塘、一壟稻田、一株古樹、一台社戲、一場民俗活動,乃至“村超”“村歌”等,都蘊含著獨特的鄉村文化,共同構築起鄉村社會的文化版圖。高校通過發揮在文化挖掘、文化闡釋、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優勢,能幫助鄉村社會傳承發展優秀農耕文化,保護好鄉村古跡、建築群、服飾等物質文化遺産,弘揚好傳統技藝、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促使其在與現代文化的有機融合中煥發時代活力。與此同時,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趨勢之下,由於教育資源城鄉差距的客觀存在,使得鄉村文化振興普遍缺乏當地教育資源支撐。通過高校介入鄉村文化振興,能以結對幫扶、鄉村支教等方式將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引入鄉村,助力鄉村教育發展,進而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內在支撐。
推動鄉村文化産業創新發展。鄉村文化振興重在産業。鄉村社會由於其偏遠的地理位置、分散的文化資源,難以形成具有規模效應、為村民帶來經濟效益的文化産業。但鄉村社會的泥塑、陶瓷、雕刻、耕織、民俗等共同構成了一幅鮮活動人的文化圖景,展現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這些鄉村文化含蘊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基因,帶有鮮明的鄉村標識,為推動鄉村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築就了堅實的文化根基和現實基礎。高校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能夠憑藉其專業的文化素養,在結合當地特色資源的基礎上為鄉村文化産業發展提供科學指導。例如,高校可以通過開發文化産品、搭建文化平臺等措施盤活鄉村文化、展示鄉村魅力,也能夠將現代文化融入鄉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主動打造鄉村文化新空間,通過建設村史館、文化小院、特色博物館、鄉村客廳等美化鄉村景觀、優化生活環境、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彰顯鄉村人文之美。如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近年來探索“鄉村藝術化、藝術鄉村化”,按照村莊原始肌理整體設計,將閒置的房屋、豬圈“點石成金”變成咖啡館、圖書館,讓廢棄糧倉變身“藝庫”,成為展示百年鄉建、水渠文化、中小學美育成果的“精神糧倉”,受到各界好評。
匯聚鄉村文化振興主體合力。鄉村文化振興的核心是村民,他們不僅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受益者、見證者,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參與者、推動者。隨著城鎮化持續推進,我國鄉村人口流失、老齡化加劇等問題凸顯,大量留守村民的文化素養無法與鄉村文化振興的客觀需要相契合,直接導致鄉村文化振興成效不佳、後勁不足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高校作為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力量,要積極發揮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以鄉村藝術節、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等活動為契機,及時組織舉辦鄉村文化活動,主動塑造和積極傳播鄉村文化品牌,豐富村民精神世界。同時,引導廣大村民正確認識、主動打造和積極傳播鄉村文化,使之成為講述鄉村好故事、傳播鄉村好風尚、代言鄉土新文化的主角,從而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質變,為鄉村文化振興培育主體力量。
培養鄉村文化振興專業人才。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在於人才。鄉村需要大量具有良好文化素養、過硬實踐本領的專業人才,為鄉村文化標識凝練、鄉村文化産業發展、鄉村文化創新傳播等提供智力支援。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養鄉村文化振興專業人才的責任。高校要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積極圍繞鄉村文化振興推進“文農旅+教育”融合創新模式,打造沒有圍墻的鄉村文化大課堂。要充分利用富有獨特教育意義的鄉村田園、山林、湖泊景觀及歷史文化遺跡、人文場館等,打造學生勞動教育、自然教育、審美教育、家國情懷教育基地,建設面向黨員幹部、各界群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示範點,不斷提升鄉村文化的精神品質。要主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鍛鍊相結合,打通高校與鄉村之間的教學聯通渠道,引導學生在參與鄉村文化振興中提高文化素養,增強實踐本領。與此同時,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在文化研究、文化塑造、文化傳播等方面的資源優勢,開發具有代表性的鄉村文化振興精品課程,並積極組織專業人才基於鄉村文化振興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考察,以增強高校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作者:顏芬,係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