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的三重道德基礎
愛國主義是當代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的重要議題,也是現代倫理與政治生活的重要理念和要求。作為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國家,中華文明蘊含著豐富的愛國基因和厚重的家國情懷。投身於民族復興的時代偉業,我們更有必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接續愛國主義的道德傳統,明晰愛國主義的道德基礎,理解愛國主義的道德內涵。只有準確把握愛國主義的道德情感基礎、道德認同基礎以及道德德性基礎,我們才能著力營造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濃厚社會氛圍,充分激發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國熱情,使愛國主義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
愛國主義的道德情感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愛國主義奠基於“愛國”這一“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所謂“愛國”,是一個人對其國家所具有的某種特殊的熱愛、關心和忠誠。在行動上,這種情感表現為對國家的政治前途的關心,對國家的文化傳統的珍視,對國家的主流價值的認同,對國家的根本利益的維護,甚至在必要的時候為之作出犧牲。
在人類社會的文明傳統中,愛國既被理解為社會成員的一種自然情感,也被界定為社會成員的一種優良品質。對於中華兒女而言,當我們的文化傳統為世界所敬仰,當我們的國旗在競技場上冉冉升起,當我們的科學技術或工程裝備在世界上取得領先時,我們的心中會不由自主地生發出一種驕傲和自豪的情感。同樣,當我們的國家遭受災難,當我們的同胞遭遇不公時,我們也會由衷地感到痛苦與義憤。作為一種天然自發的感性反應,熱愛國家就像我們熱愛自己的父母和家鄉一樣,常常表現得十分強烈真摯,從而在道德判斷與政治決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愛國主義”正是對愛國情感的抽象、提煉與肯定。愛國主義所蘊含的道德情感,首先表現為一個人對自己國家的依戀和關心。其中,既包括對於自己國家所堅持的精神信念的偏好和認同,也包括對於自己國家在歷史或當下所取得的物質成就的讚許與認可。進而,這種依戀和關心又會促進或衍生出一種特殊的責任感,即把關心國家發展、維護國家利益、熱愛骨肉同胞視作一種值得堅守、不可讓渡的義務。它會使得個體在理解或執行相關的道德與政治要求時,伴隨著強大的意志力與堅定的執著感,甚至會為了滿足這些要求而不惜付出一切。經過長期的積澱,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愛國主義精神已經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維繫著中華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自強不息、不懈奮鬥。
愛國主義的道德認同基礎
愛國主義奠基於自然情感,但愛國主義並不限于自然情感。作為一種倫理立場,它是人們在自然情感的基礎上,對自己所處的政治共同體的某種特殊的接納、認可與證成。也就是説,愛國主義的確立和維繫,依賴於身處其中的人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認同。而道德認同之所以是一種特殊的接納與認可,根本上,是因為它是基於一定的道德實踐和道德理由而産生的。
道德認同首先是一種身份認同。我們總是因為發現自己與他人具有相同的身份特徵或地位,所以才建立起與他人之間的特殊聯繫和一致性,從而對他人表達接納與認可的。可以説,正是身份認同的存在,才使得同一共同體中的個體有理由被視為“同胞”。他們的生存與利益不僅同個體息息相關,而且與個體正向相關,因此,個體便負有為這個共同體作出貢獻以促進其繁榮發展的道德義務。其次,道德認同還是一種價值認同。我們之所以對自己的國家懷有特殊的情感,是因為我們在心理上接受這個國家及其文明模式所反映出來的價值系統。我們在這套價值系統中成長,受其約束和塑造,使得我們自身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這套價值系統的接納與認可。特別是,如果經過理性的反思和比較,我們發現這套價值系統在幫助我們理解倫理生活、應對倫理難題等方面有著穩定而有效的作用,那麼,我們就會更加主動地願意歸屬於它,並加以維護和弘揚。最後,道德認同更是一種文化認同。文化認同蘊含著價值認同,因為價值系統是文化結構的一部分。但是,文化認同並不限于價值認同,因為文化認同還涉及對某種文化的器物、制度、藝術等多方面的接納和認可。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有助於激發我們的愛國之情,是因為它除了擁有極富説服力的價值系統之外,還在器物、制度、藝術等方面表現出持久的綿延性、強大的堅韌性以及典雅的審美性。對中華文化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接納與認可,構成了中華兒女愛國主義立場的重要資源和理由。
現代國家大多是民族國家,對國家的熱愛與維護民族利益常常密不可分。因此,愛國主義所賴以建立的道德認同也往往轉化為或落實為民族認同。在現代社會探討愛國主義,必須堅持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相統一,必須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必須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特別是對於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來説,愛國主義所召喚的民族認同,始終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是對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進來,尊重各國的歷史特點、文化傳統,尊重各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善於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增強中華文明生機活力。”因此,我們也要顧及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利益與文化傳統,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愛國主義的道德德性基礎
無論是對國家的依戀與熱愛之情,還是對國家的價值與文化認同,最終都要沉澱或轉化為政治共同體成員的內在德性,確保愛國主義立場的穩定與持存。對於一個國家的公民而言,愛國本身就是一種德性,需要有相應的公民德性作為支撐。
愛國之所以是一種德性,是因為愛國不但能夠促進和維護共同體的共同善,而且,在根本上能夠促進和實現其成員的個體繁榮與自身發展。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受住無數風險和挑戰,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正是同中華民族有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密切相關。那些保家衛國、英勇犧牲的愛國者,他們所捐出的生命不僅是在捍衛祖國的利益和民族的尊嚴,也是在成就自身的卓越,以一種不惜個人全部代價的方式完成自身的任務和使命。而那些甘於平凡、默默奉獻的愛國者,他們儘管並非經歷生死考驗,但是,他們卻會因為胸懷“國之大者”而使得自己的業績也蘊含了更加厚重的宏大意義,從而有可能讓個體的成就成為歷史性的成就。
不僅如此,愛國主義還要求公民具備更多的德性。促進和維護政治共同體的整體利益是愛國主義的首要目標。因此,愛國主義鼓勵公民積極關心和參與公共事務,努力提升自身的判斷能力和法治精神,能夠從政治共同體的整體利益出發,保證法律的確立和運作是對共同體普遍意志的表達。愛國主義還鼓勵公民積極維護政治共同體的聲譽和利益,特別是當國家根本利益和根本原則受到挑戰和衝擊時,能夠挺身而出,激發出捍衛政治共同體的勇氣和犧牲精神。
愛國主義不僅奠基於個體的情感和認同,更是取決於公民的德性與能力。真正的愛國者既在情感上熱愛和認可祖國的文化與價值,又有相應的德性和能力去促進共同體的善。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有效的方法,培養公民的愛國主義的德性根基。既然人們總是從熱愛家鄉和親人,逐步擴大到熱愛國家和同胞,從認可熟悉的文化風俗,逐漸傳遞到認可整個文化和價值系統,那麼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也要注重其中的層次性與遞進性。從個體成員最為關切的人和事物出發,進而拓展到對整個文化傳統的教育和現實事務的公共參與,讓人們在實踐中增強歸屬感,強化身份認同,從而激發愛國情感,塑造其愛國主義的立場與精神。
(作者:朱慧玲,係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