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貢獻高校力量
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哲學社會科學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瞭前進方向。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面向2035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等文件陸續發佈,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高品質發展作出中長期規劃和系統部署。廣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自覺擔負起光榮的歷史使命,堅持多維發力,回答好“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一重大命題。
1.堅持紮根中國大地
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已經並將繼續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高校應自覺履行使命擔當,紮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實踐,從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與當代波瀾壯闊的改革實踐出發,充分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積極發揮在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中的獨特作用。
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自覺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全領域,運用到學科建設、課題研究、學術交流、成果評價等全過程,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切實發揮馬克思主義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引領作用。
加強黨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哲學社會科學既是一種科學的知識體系,也是一種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的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特色”的核心表徵。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品質發展,就是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政治領導和工作指導,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引導廣大師生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確保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思想體系和豐厚的知識智慧,這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寶庫。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從中華五千多年璀璨文明中汲取人文精神、思想道德的精華養分,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原創性理論體系。立足高校學科優勢和地方資源稟賦,開展特色文化研究、古文獻整理、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支援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冷門絕學建設,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夯實文化基礎。
2.堅持回答時代之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回答好重大時代課題,要求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胸懷“國之大者”,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深入研究、建言獻策,不斷推出有建設性的高水準學術成果。
深化問題意識,精心設置學術議題。在人類學術史上,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往往都是直面現實、自覺而直接回答時代課題的。時代召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從火熱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出發,提高發現問題的學術敏銳性和學術前瞻性,聚焦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果經驗以及面臨的風險挑戰,系統分析其成因、性質、狀況和發展趨勢,在這一過程中把握歷史脈絡,提出新觀點、概括新規律、構建新理論。
深化服務意識,加快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以含金量高的學術研究、可操作性強的智庫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哲學社會科學實現應有價值的重要渠道。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力量,高校智庫具有學科齊全、學術紮實、智力資源豐富等獨特優勢。主動融入發展實踐、主動服務政府決策,推動研究成果向應用轉化,實現理論昇華,是高校智庫的重要職能之一。學術研究型高校智庫應圍繞當前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和重大需求,進行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應用型高校智庫應面向區域發展需求,提高研究成果的價值轉換能力,為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言獻策。
深化整體意識,持續推進有組織科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極其繁重的任務,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各方面力量協同推進。”對於高校而言,重點就是要推進有組織科研,加快新文科建設,打破學科壁壘,革新研究範式,打造數字經濟、數字人文、智慧教育等新興和交叉學科,綜合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開展學科融合研究,培育學術增長點和創新點。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完善政校行企“同題共答”機制,統籌多方合力開展跨領域、綜合性的學術攻關,提升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人文社科協同創新中心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水準。
3.堅持站穩人民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站穩人民立場,做人民需要的學問。
樹立需求導向,做人民需要的學問。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誰立言、為誰著書?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做學問,根本上是為了謀求人民幸福、推動社會發展進步。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以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引領自己的學術追求,回答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投身理論宣講和社科普及事業,運用生動活潑、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闡明新思想、講活新理念、傳播新知識,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用學術精品、文化精品奉獻人民,創作兼具文化底蘊和時代精神的高品質公共文化作品,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待。
樹立實踐導向,到人民當中去做學問。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裡面的人文經濟學。”這是根據當地自古以來人文和經濟並舉繁榮的現實實踐提出的新論斷,指向一種嶄新的學科圖景。“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實踐經驗,為學術原創提供了鮮活素材和廣闊空間。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大力弘揚理論聯繫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走出象牙塔,深入火熱的基層一線,了解群眾生活現狀和所想所盼,掌握客觀全面、真實可信的第一手材料,及時總結提煉基層實踐中的新鮮經驗,進行體系化、學理化的理論闡釋,形成高品質的研究成果,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裏。
樹立價值導向,強化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養成科學思維習慣,促進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強化“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責任擔當,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打造思政“金課”和課程思政示範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利用好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紅色基因庫,建設好“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引導青年大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加強新時代美育和勞動教育工作,選樹身邊典型,發揮榜樣力量,涵育大學精神,提升青年人文素養與道德修養,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4.堅持拓寬國際視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我們要善於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拓寬國際視野,融通各類資源,加強人才建設,推動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構建話語體系,融通各類資源。話語體系的構建是哲學社會科學進行理論創新的重要內容。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既要立足中國大地,又要具有世界眼光。在全球視野下開展研究,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借鑒一切有益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加強對國際問題和區域國別問題的研究,才能進一步探索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及趨勢。牢固樹立大歷史觀,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秀思想和文明成果,同時立足當代中國鮮活生動的社會實踐,提煉具有主體性和原創性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回答好“世界怎麼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論支撐。
構建傳播體系,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高校對外交流廣泛,在廣納全球智慧、擴大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方面具有突出優勢。用好用活國際化辦學資源,做好名家理論著作、傳統文化經典文獻、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等學術精品的譯介工作,提升學術刊物的國際出版水準。完善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機制,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加強與海外高校、企業、智庫、媒體平臺和國際組織的良性互動,發起高水準國際會議和學術論壇,推動重大學術成果、學術品牌的全球推介和融合傳播,力爭在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中、在跨文化的“自塑”與“他塑”中提升國際話語權。
構建人才體系,引育具有國際視野的社科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從人抓起,久久為功。”哲學社會科學人才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第一資源,是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主力軍。在紮根中國大地的基礎上廣泛吸納國外有益做法,是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重要途徑。因此,應借鑒國際先進的人才引育、考核評價、科研資助等機制,引進海外高端人才,深化中外聯合科研,著力造就一批具有過硬政治素質、強烈家國情懷、厚重學術底蘊和寬廣國際視野的大師名家和社科骨幹。堅持走社科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實施哲學社會科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程,拓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積蓄通曉海外文化、國際規則的人才後備力量。
(作者:楊建新,係江蘇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教授)